二維碼
微世推網(wǎng)

掃一掃關注

當前位置: 首頁 » 快聞頭條 » 本地資訊 » 正文

深到骨子里的高貴,是沒有身份感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8-01-31 02:32:37    瀏覽次數(shù):175
導讀

人,都喜歡身份,也容易被身份所累。但季羨林不一樣。他的一生,無限精彩,做人、做事、做學問,都做到了極致,連溫家寶總理都曾五次探訪。季羨林卻說,我只是個普通人。一個人高貴與否,看他對身份的態(tài)度就知道了。



人,都喜歡身份,也容易被身份所累。

但季羨林不一樣。

他的一生,無限精彩,做人、做事、做學問,都做到了極致,

連溫家寶總理都曾五次探訪。

季羨林卻說,我只是個普通人。

一個人高貴與否,看他對身份的態(tài)度就知道了。


——國館君按

看民國最笨大師的一生。


 

引子

 

日記最能反映一個人的真性情。


因為日記,我們知道胡適先生最愛打麻將,不管刮風下雨、還是酷暑難耐,都得“打牌”、“打牌”、“打牌”,戒都戒不掉。


季羨林先生的日記更有趣:

 

1932.09.11 我的稿子還沒登出,媽的。

1932.09.23 早晨只是坐班,坐得腚都痛了。

1932.12.21 說實話,看女人打籃球……實在看大腿。附中女同學大腿倍兒黑,只看半場而返。

1933.04.29 因為女生宿舍開放,特別去看了一遍。一大半都不在屋里。

1934.03.13 沒作什么有意義的事——媽的,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氣,還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東西?

1934.05.17 今天看了一部舊小說,《石點頭》,短片的,描寫并不怎么穢褻,但不知為什么,總容易因為我的性欲。我今生沒有別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日幾個女人。

 


這是季羨林在大三大四時寫的《清華園日記》,內容屬實,絕無虛構,看完不禁一笑,原來大師也和我們一樣,看美女、罵教授,做春夢、壓抑的荷爾蒙無處發(fā)泄。

 

2003年,遼寧美術出版社決定出版季羨林的日記,看到這些邊角料,有點刺眼,覺得有損大師的身份,便向季羨林建議,做適當刪減。

 

季羨林堅決不同意,“我考慮了一下,決定不刪,一仍其舊,一句話一句話也沒有刪。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將來也不會成為圣人。我不想到孔廟里去陪著吃冷豬肉。我把自己活脫脫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p>

 

其實,刪了,沒有任何不妥,自己改自己的東西,再正常不過,但季羨林不刪。那是真實的自己,又何須掩飾。他不是圣人,更不想用圣人的身份,去騙取世人的頂禮膜拜。他要將最真實、最原始的面貌展現(xiàn)于世。





身世


季羨林的爺爺很窮,季羨林的父親也很窮,本來是有個餡餅讓他們不這么窮的。

 

季羨林的爺爺叫季老苔,父親叫季嗣廉。季老苔死的時候,家里窮得連飯都沒吃不上,靠撿村外的干棗果腹。季嗣廉便商量著和弟弟出去闖蕩,卻發(fā)現(xiàn)連路費都沒有。

 

好不容易來到濟南,卻只能扛大件、做苦力,干的是最辛苦的體力活,拿的是最廉價的血汗錢。兄弟兩決定去考武備學堂,結果弟弟考上了,季嗣廉卻落榜了。季嗣廉只好乖乖地回家種地,再娶一個和他一樣窮的姑娘做媳婦。

 

也不知道是上天眷顧,還是怎的,弟弟在濟南快混不下的時候,把身上的最后五毛錢,去買了張湖北水災獎券,不但中了獎,還是頭彩,6000兩雪花銀把弟弟的眼睛都快亮瞎了。

 

弟弟沒有忘記季嗣廉,帶著巨額財富,回家找哥哥去了,兩人就這樣成了暴發(fā)戶!

 

中國人的習慣,有錢了,就要買田,別人不賣怎么辦?出高價!兄弟兩就以高得離奇的價錢買了60畝地,據(jù)說還帶水井。

 

田有了,房子還是舊的,要蓋大的、新的,可一時半會找不到這么多磚頭。兄弟兩又發(fā)話了,誰要愿意拆掉自家房子,我季家就用幾十倍的價錢收購,這樣,房子也有了。

 

這還不夠,兄弟兩還經(jīng)常在集市里宴請全棚的人喝酒吃飯,據(jù)說在這之后,趕集的人竟多出了一倍。

 

誰都知道,這樣的日子不能長久,幾年后,兄弟兩又重新回到了一貧如洗的日子。

 

在身份面前,人往往容易失掉理智,讓人產(chǎn)生錯覺:哦,特么原來我這么牛逼!事實可能是,你并不是什么牛逼,而是傻逼!

 

或許正是這種突如其來的富人身份,讓兄弟兩覺得,這個世界就是為我而生的,我就是這么有錢,這么人性。正是這種身份感,再次讓他們一貧如洗。

 

在這點上,季羨林絲毫不像他們。



 


求學


按理說,大師的童年都風光無限,天賦高,家教好,成績優(yōu)異,自有上天眷顧,人生就像開掛一樣。但季羨林不是,季羨林不但普通,甚至還有點笨。

 

按季羨林的說法,他讀書時,就從未考過第一名,只是中上水平,甚至因為珠算打得不好,還挨了板子。挨板子就算了,還上課偷偷看小說。

 

桌子上面擺著課本,桌子下面卻攤著小說,甚至連《金瓶梅》都拿來了,老師在上面苦口婆心,吐沫橫飛,季羨林卻直瞪著西門大官人的巫山云雨而想入非非。

 

難怪考試的時候,季羨林的數(shù)學只考了4分,原來都是《金瓶梅》給害的(忠告:數(shù)學不想考低分,千萬別讀《金瓶梅》)。

 

或許正是那種寬松的環(huán)境,不用為考試所累,才讓季羨林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去挖掘那顆深藏內心的文化火種。大師出民國,也并非毫無道理。

 

對于老季家,運氣總是出奇的好,高中畢業(yè)后,季羨林考上了清華,選擇了最火的西洋文學系,并有幸結識了恩師朱光潛和陳寅恪。也正是陳寅恪,讓季羨林愛上了佛教史。

 


說了也許你不信,年輕的季羨林并沒有什么野心,考大學,不過為了搶個能夠吃飯的鐵飯碗。鐵飯碗是有了,但季羨林想鍍金,要鍍金,就得出國。而命運也再次眷顧了他,他被選中了。

 

1935年,季羨林淚別清華,告別了破敗的國、貧窮的家,以及老親、少妻、幼子,趕赴德國。但他怎么也沒想到,這一別,就是十年。

 

來到德國后,季羨林被改派到了哥廷根大學,一個風景秀麗的大學城,四季綠草如茵。最開始,季羨林選擇了希臘文,不知道是語言天賦不夠還是怎的,根本聽不懂,就像我們學英文,簡直就是折磨。

 

實在學不下去了,季羨林改學梵文,也正是這一次的改變,讓中國從此多了一名東方學大師。有趣的是,選梵文的卻只有他一個人。

 

而西方的上帝也喜歡眷顧老季家的人,當時唯一能讀懂吐火羅文的西克教授,就在課堂上鄭重宣布,他要把他畢生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給季羨林。

 

這回,季羨林是真撿著金飯碗了!

 

 


歸國


曾有一名山東的學生向季羨林求教:“做學問可有捷徑?我的論文實在憋不出來了?!奔玖w林一聽,笑了:“論文豈是憋出來的?”然后補了句至理名言:

 

“水喝多了,尿自然就有了!”

 

話糙理不糙,尤其是出自季羨林之口,更多加了幾分趣味和深意。而終其一生,季羨林能取得如此之高的地位,全在于他獨門武學:“多喝水”。

 

1946年,留德十年的季羨林終于歸國,在恩師陳寅恪的推薦下,任教北京大學。恰巧遇到胡適和陳垣在論劍。

 


胡適和陳垣都是民國的學術大咖,高手榜前五、還沒出招就可以把人嚇死的那種。很長一段時間里,兩人因為一個小問題打了起來。

 

胡適說,先有“浮屠”,后有“佛”。陳垣說,胡適你放屁,明明是先有“佛”,后有“浮屠”。兩人打了很久,火花四濺、亂石飛空的,但誰也打趴不了誰。

 

這時候,季羨林從還是個毛頭小子,雖然也是海歸,但籍籍無名。一看,笑了,這些個教授,除了瞎折騰亂考試,就只剩吵吵吵了,看我的。

 

季羨林出招了,他先是找來了梵文、吐火羅文A、吐火羅文B,還不夠,又找來了回紇文、康居文、于闐文,然后閉門修煉,把所有的關節(jié)層層打通,一篇論文橫空出世。

 

陳寅恪一看,驚呆了,這小子不簡單吶,懂十多種外語,頗有老夫的風范。便把季羨林的論文推薦到當時最權威最牛逼的學術刊物——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上出版。

 

胡適一看,也驚呆了,小季啊,你說得對,看來是我“胡說”了。陳垣一看,沉默了,雖然沒表態(tài),但偷偷地塞給了季羨林三塊大洋,對他說,小季啊,你來我學校講學吧!

 

幾十年后,胡適退隱臺灣,出任臺灣研究院院長,曾跟手下的學生講:“做學問,應該像北京大學的季羨林那樣?!边@句話算是對季羨林最好的總結了!

 


骨子里的高貴,不是裝出來的,更不是吹不來,是一步接著一步,一腳跟著一腳踩出來的??粗厣矸莸娜耍斨敖淌凇薄俺晒Α钡幕献?,招搖撞騙,原地不前。

 

只有真正高貴的人,才明白,成績永遠靠自己一點一滴積累而成。踏實做事,認真為學的人,光輝自在,掌聲自來。

 



為師


在北大,流傳著一件趣事,上世紀70年代:一位考取北大的新生前來報到,扛著大包小包到處跑,那情形很多人都經(jīng)歷過。加上初進帝都,激動夾著惶恐。

 

好不容易找到報到處,注冊、分宿舍、領鑰匙、買飯票……手忙腳亂中,恰巧一位老頭經(jīng)過,提著塑料兜,神態(tài)從容,看上去不忙。新生以為是保安,便把行李交給老頭看管。

 

老頭也不拒絕,欣然答應。

 

新生便自個忙去了,忙完時已過正午,新生突然想起:完蛋!自己的行李還在老頭那。差點嚇暈,一路狂奔過去,卻發(fā)現(xiàn)老頭竟然還原地,天氣很熱,陽光很曬,老頭竟坐在原地從容看書。

 

次日,開學典禮,新生又差點嚇暈:那個給他看行李的老頭竟然坐在臺上。一問,他竟是北大鼎鼎有名的副校長,東方學大師季羨林。

 

堂堂北大校長,給學生看行李,還是頭一次聽說!

 


季羨林對學生的好,遠不止這些。1981年的時候,季羨林的一名研究生作碩士論文,需要對一些古代的刻本做???,刻本是稀世文物,藏在北京圖書館,有身份的人才能看。

 

學生過去問,北圖的人一看,就一個學生,憑啥?理都不理,直接拒絕。在一個講究身份、級別的國度里,一個沒有身份的學生,就只配享有這樣的待遇,哪怕你在真正地做學問。

 

但校長就不一樣了。學生找老師幫忙,季羨林一聽,笑了,說:“找個時間,我們一起去吧!”

 

季羨林說話算數(shù),專門找了一天,陪著學生去了北圖。校長來了,還是北大的,情況大不一樣,調書、取書、借閱,一切順利,連態(tài)度和效率都出奇地好。

 

學生開始???,季羨林則拿出準備好的書稿,開始自己的工作,整整半天過去,季羨林沒催過學生一句,直到學生錄完卷子。誰都知道,校長的事情肯定不少。

 

也不知道這樣校長,現(xiàn)在是否還有!

 

2001年11月19日,北京大鐘寺,四級北風,零度以下,一名中年學者對著永樂鐘上銘刻的梵文作學術講解。

 

中年學者是季羨林的學生,足足花了十年的時間,將大鐘上的銘文考釋得一清二楚。對于學生的汗水和付出,季羨林心知肚明,這場學術報告。他一定不能缺席。

 

兩個多小時的學術報告,季羨林一直坐在臺下,頂著寒風,不動聲色,認真聽講,那時他已90高齡,身患重病。12月9日,季羨林就被送進了301醫(yī)院。

 

事后,有人對季羨林說:“就算是為學生站腳助威,也沒有必要在那里凍兩個小時呀。”季羨林說:“有必要!因為他講的有些新東西,有的我還不了解?!?/p>

 

先生之風,高山仰止。一個人高貴,不在他坐得有多高。而是,哪怕你身居高位,也不失對他人的尊重。在一個連科長、處長都喜歡大談身份、權力的年代里,這種絲毫沒有“身份感”的校長、名人,簡直就是另類。

 

 


為學


季羨林說“我的學術研究沖刺點是在80歲以后?!弊钪哪^于《糖史》。



懂歷史的都知道,做研究,先得有史料,史料哪里來,找!問題在于,關于“糖”的資料,零散地分布在各種典籍之中,季羨林必須一個一個將它們找出來。

 

這樣的工作類似于,在一片沙灘里散落著無數(shù)的繡花針,你得一小塊一小塊地篩選,直到篩完這片沙灘,找出所有的繡花針。

 

此時,季羨林已經(jīng)退休,80高齡,還患有白內障,有錢有名,啥也不缺,完全可以掛個名譽教授,寫一寫回憶,做一做講座,拿著稿費,安享晚年,又何樂而不為。

 

但季羨林之所以是季羨林,是他從不覺得,自己是個可以坐享晚年的名人。

 

每天天一亮,季羨林就穿著他的標配:藍色的卡其布中山裝,往北大圖書館跑。一坐就是一天,從卷帙浩繁的書籍中,一本一本地、一頁一頁地、一句一句地尋找和糖有關的史料。

 

要是能找到哪怕一條有用的,季羨林都會欣喜如狂,如獲至寶。但有時候,季羨林連續(xù)翻了好幾天,都找不到一條有價值的史料。但又如何呢,季羨林依舊是每天一趟,寒暑不輟、風雨無阻。

 

而這一翻,就足足翻了兩年。季羨林說“我拼搏了將近兩年,我沒做過詳細統(tǒng)計,不知道自己究竟翻了多少書,但估計恐怕要有幾十萬頁。”

 

“幾十萬頁”是什么概念?如果一本書二十萬字的話,他翻了將近一千本書。很多人終其一生,也未必讀過一千本書。

 

1981年到1998年,經(jīng)過近二十年的醞釀,一本“言必有據(jù),無征不信”的《糖史》終于出版,前后三編,共計七十三萬字。

 

關于糖史,有無數(shù)的著作,但真正從文化交流角度來寫的《糖史》,唯季羨林一人而已,前無古人。

 

很多人,成名之后再無作品。因為他們把名聲看得太重,生怕稍有不慎,就會砸了自己的招牌。但季羨林不怕,他要進步,哪怕年過八十,也同樣可以重新上路。

 


 


名聲


1999年,季羨林八十八歲,出版社為季羨林慶祝米壽,北大勺園的宴會上,來賓云集,各種祝詞和贊揚都紛紛涌向季羨林。

 

來賓致辭結束后,輪到壽星作答。季羨林說:“我剛才坐在這里,很不自在。我的耳朵在發(fā)燒,臉發(fā)紅,心在跳。我聽見大家說的話,你們不是在說我,你們說的是另外一個人?!?/p>

 

晚年季羨林,名聲接踵而至,“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成了他的便簽。但對他來說,這不但不是欣喜,反倒是壓力。所以,他曾“三辭桂冠”。

 

一辭“國學大師”:

 

“環(huán)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占“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p>

 

二辭“學界泰斗”:

 

“這樣的人,濤濤天下皆是也。但是,現(xiàn)在卻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這個的泰斗又從哪講起呢?”

 

三辭“國寶”:

 

“是不是因為中國只有一個季羨林,所以他就成為“寶”。但是,中國的趙一錢二孫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個,難道中國能有13億“國寶”嗎?”

 

對于和自己無關的名譽,他堅辭不受。季羨林說:“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p>

 

季羨林那一代人,老實做人,踏實做事,有自己的生活,也有自己的堅持,身份不過是個虛名。他甚至從來都沒想過要像明星一樣去生活,他只想做最真實的自己。

 



季羨林的一生,何其輝煌,為學做人,臻于極致,陳寅恪多次提攜,胡適之不吝贊美,連溫家寶總理都曾五次登門拜訪。



然而終其一生,季羨林都把自己看作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農(nóng)民兒子:一身藍色卡其布中山裝,一只最簡單的敞口手提包,甚至一件雨衣,他都能穿50年。

 

更難得的是,他絲毫沒有大師的架子,對人也好、對事也罷,他沒有半分掩藏,說真話、講實事,他愿意將他最真實的一面展現(xiàn)給世人。

 


季羨林的學生唐師曾這樣評價他的老師:他不是大師、不是教授、不是專家學者……他就是那么一個千篇一律的普通知識分子,穿藍色中山裝,別英雄鋼筆,除了手上的“歐米茄”手表之外,沒什么特殊。白天出門上班,晚上推自行車進樓。溫、良、恭、儉、讓,像所有的北大老師那樣和藹可親。

 

他或許不是圣人,以前不是,現(xiàn)在不是,將來也可能不是,但他卻是中國最后一個真實的人,一個高貴的人。




◎  本期編輯? 刀子

 
(文/小編)
免責聲明
本文為小編原創(chuàng)作品?作者: 小編。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m.nyqrr.cn/news/show-29526.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郵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3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702000869號

粵ICP備16078936號

微信

關注
微信

微信二維碼

WAP二維碼

客服

聯(lián)系
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24在線QQ: 770665880

客服電話: 020-82301567

E_mail郵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眾號: weishitui

韓瑞 小英 張澤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饋

用戶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