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行一條街的建設工作僅用了78天完成,創(chuàng)造了“一天一層墻,二天一層樓”的閔行速度。其在 建筑形式和風格上有別于以往,成為這一時期工人住宅建筑的新樣板。 資料圖
近年來,但凡與住房相關的新聞總是能夠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熱議。日前,國家公布數(shù)據(jù)顯示,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為40.8平方米,城鎮(zhèn)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為36.6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為45.8平方米。
事實上,百年來中國住宅的變化遠遠不止在單純的居住面積上。特別是在上海,自近代以來,住宅就是巨大的歷史變動在城市空間中留下的烙印,并深刻影響著上海的城市生活。
石庫門里看洋樓
獨門獨院被打破
眾所周知,傳統(tǒng)的中國住宅多為院落布局,江南水鄉(xiāng)的民居則多為庭院式。小橋、流水、住宅、碼頭,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獨特的南國水鄉(xiāng)風景畫。
鴉片戰(zhàn)爭以后,外國人進入長江流域,上海人口激增,地皮價格高漲。自19世紀50年代起,便仿照歐洲聯(lián)排式住宅的形式,建造了一批成本很低的木板房屋,形成最初的里弄式住房。19世紀70年代改用磚木結構,設計了上海獨有的石庫門里弄民居。這是一種群體集居的居住方式,并成為之后上海住房的主要形式。
石庫門脫胎于傳統(tǒng)的四合院,大多成排建筑在井然有序的里弄,為磚木結構的毗連式房屋。弄門縱向深入,過道兩旁即為相互毗連的石庫門民居。
20世紀初,這種里弄式的群體集居民宅形式開始逐漸出現(xiàn)在江南的許多城市中,于是,中國傳統(tǒng)的獨門獨院居住形式被打破了。
到了民國時期,各式各樣的高層建筑開始出現(xiàn)在中國的大城市中,最典型的就是被西方人稱為“冒險家樂園”的上海。
1911年以前,上海的最高建筑是6層。1928年修建的沙遜大廈(今外灘和平飯店北樓)是上海第一座10層以上的大樓。這幢鋼架結構大樓用花崗石砌筑,外形簡潔明朗,明顯受到了19世紀末美國芝加哥高樓建筑風格的影響,外部不重雕琢,內部卻裝飾得豪華無比。沙遜大廈建成后的短短幾年間,上海又奇跡般地涌現(xiàn)了28座這樣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