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真本事,就是能哄領(lǐng)導開心。
此外,臉皮一定要足夠厚,心腸要一路黑到底。
——宋之問的生存之道
1 龍門詩會
公元699年的夏天,大周皇帝武則天決定在洛陽龍門舉辦一次詩會。
女皇還拿出了個誘人的彩頭:誰的詩做得最快最好,就賞賜一件價值千金的錦袍。
消息一出,洛陽沸騰了,人人都道誰誰的詩才最好,一定可以獨占鰲頭;又有人反對道,誰誰最能哄領(lǐng)導開心,錦袍非他莫屬。各個爭論不休,干脆都擁進賭坊,下起了賭注。
萬眾矚目的龍門詩會終于開始了。
據(jù)說,半炷香功夫不到,左史東方虬詩成,則天皇帝很開心,道:“愛卿果不負一個快字”,東方虬捧著錦袍跪下謝恩的時候很有點得意。
——可是,不過喘個氣的功夫,世道就變了。
一個相貌堂堂的大臣站出來說:“陛下,臣亦詩成?!?/p>
知情的人道,這人叫宋之問,乃是一個大才子。
則天皇帝從宮女手上接過詩稿,邊走邊念:
洛陽花柳此時濃,山水樓臺映幾重。
……
先王定鼎山河固,寶命乘周萬物新。
吾皇不事瑤池樂,時雨來觀農(nóng)扈春。
花樓外的賭徒聽得清清楚楚,女皇念完,贊不絕口:“吾皇不事瑤池樂!好,朕一心為民,只有宋愛卿看在眼里。果然不同凡響?!?/p>
眾人眼見那宋之問眼巴巴地盯著錦袍不放,大有不給不罷手之勢,都想錦袍只有一件,可怎么是好。沒想到女皇一使眼色,旁邊的太監(jiān)卻徑直走上前去,劈手就從東方虬手上奪過錦袍,轉(zhuǎn)手賜給了宋之問。
可憐那東方虬袍子還沒捂熱就被奪走了,宋之問卻志得意滿披上錦袍。眾人心道,原來此類比賽,須得全面發(fā)展,既能作詩,又能溜須拍馬,還得面皮夠厚,才能一站到底。都輸?shù)眯姆诜?/p>
2 上有所好,你必研磨之,揣測之
龍門詩會,眾賭徒敗北,主要原因是那宋之問不是個大官。為保證后頭不再犯此類小錯,不到一盞茶功夫,宋之問的祖宗八代都被扒得詳詳細細。
他祖上世代在河南嵩山陸渾為農(nóng),父親叫宋令文,是從鄉(xiāng)里考上公務員的。宋之問小時就有詩才, 20歲考上了進士,作為候補官員列入大唐名冊。
然而接下來幾年,宋之問并沒有機會除去候補兩字。一直到他的三個朋友司馬承楨、田游巖和盧藏用相繼被皇帝征召,宋之問去討了個訣竅。
那田游巖說得最直白,他偶遇到嵩山一游的高宗皇帝,當時就被請進崇文館,不久又加封太子洗馬,他道:“啥叫本事,把領(lǐng)導整歡喜了就叫本事,想想皇帝喜歡啥,好好研磨之,利用之?!?/p>
宋之問得了真言,很仔細地想了又想。
誰都知道,當朝最得皇帝喜歡的詩,是三朝閣老上官儀創(chuàng)作的宮體詩,五言,綺錯婉媚,講究個富貴文雅。
為了將這宮體詩做到極致,宋之問研磨了隋唐以來數(shù)以萬計的詩人,終于得出訣竅:這富貴文雅首先在說辭上,比如這皇帝萬萬不能說皇帝,得說天子;花園不是花園,必定是瑤池;車駕不是車駕,必須是鑾輿……當然這說法也不是固定的,須得隨著領(lǐng)導的歡喜隨時擴充。
有了這層體會,他特特找出筆墨紙硯,將其記上,沒事就在月光下背上一背;又將詩歌的格式固定化,開頭必定先寫個景致,中間須得歌功頌德,末尾則要抒發(fā)感慨……這一過程,說起來極其簡單,但是宋之問持續(xù)努力了5到8年光陰,連喝口茶都想著,這是皇帝的“瓊脂玉液”。
有了理論,還得實踐不是?嵩山的文學圈里搞比賽,他回回都參加,從未失手過,漸漸地,人們都說他“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詩,無人能出其右”。
3 我不用他,“他有口過”
690年,當年從入仕的三友之一盧藏用向武則天推薦了宋之問,他終于脫下布衣,成為崇文館學士。
宮體詩成為宋之問最佳的藝術(shù)交際手段,他之前的研磨全部派上了用場,出口即是“和風吹鼓角,佳氣動旗旍”,或者“侍宴瑤池夕,歸途笳吹繁” ,果然很得皇帝喜歡。
公元695年,宋之問成為洛州參軍;696年,武則天封禪少室山,宋之問隨駕,做下了《扈從登封告成頌》等“封禪組詩”,風頭一時無兩,大臣們都道他家無淵源,實是個做宮體詩的天才。
——既然如此,這宋之問咋在龍門詩會之前寂寂無名呢?
自然因為他不是那赫赫有名的北門學士。
武則天登基以后,曾親自建立智囊團,專門為其著書、出謀劃策,這群被眾賭徒矚目的人,就是“北門學士”。宋之問自詡身高八尺,才貌俱全,曾經(jīng)三次自薦求入北門學士,卻都被武氏拒絕。于是宋之問特特為女皇做了一首詩:
明河可望不可親,愿得乘槎一問津。
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
——節(jié)選自宋之問《明河篇》
簡而言之:“皇上你再不讓我做一做那北門學士,我就到銀河去了?!彼沃畣柕睦鲜烊舜奕陬H看不下去,特特去問武則天來龍去脈,女皇說:“吾非不知之問有才調(diào),但以其有口過?!?皇帝說,我知道他有才啊,但是他有口臭啊……
宋之問知曉后,深以為恥,雖責跟隨女皇的步伐不變,卻終生再沒提過此事,后來他每每見武則天,都口含雞香(丁香),以遮擋口味。
4 我愛張易之
龍門詩會,宋之問一戰(zhàn)成名,終于迎來他事業(yè)的第一個巔峰。
——然則這高峰來得不太光明磊落。
因口味之事被武則天棄用,宋之問轉(zhuǎn)而投向皇帝的男寵張易之兄弟,進了奉宸府。主要任務是編輯《三教珠英》——整理孔子、釋迦牟尼、老子“三教”的名言。
奉宸府,原來叫控鶴府,緣何改名?里頭有個很神奇的故事。
控鶴府是武則天專門為張氏兄弟修建的府邸,后來又有其他美少年沖入,武則天閑時就來這里宴飲取樂,儼然將這里當作她的后宮。
某日,控鶴府來一年輕男子,姓魏,名厚祥,他在大門前大聲嚷嚷,聲稱他的私處非常之壯,可以讓任何女人神魂顛倒,他道他絕對有資格入控鶴府充當供奉……一時從朝野到洛陽平民,都議論紛紛,深以為不可思議。
有一個大臣叫朱敬則,年已七十,聞聽魏某出此穢言,不由大怒,上書武則天道: “竊以為陛下有張氏兄弟亦可以自娛矣。陛下豈以二臣為不足必欲置美少年耶?滿朝之中已人言嘖嘖矣。竊聞有魏厚祥者,以精力過人自炫,公然自請位列宿衛(wèi)?!?/p>
話都說到這個地步了,武則天只好將控鶴府改名為“奉宸府”,繼續(xù)編書。
宋之問在這里與張氏兄弟相處甚好,張易之“雅愛其詞”。他和好友沈佺期、杜審言等也傾心媚附,快活起來“形骸兩忘”。通過張易之,他又認識了太平公主等一幫外戚,地位愈發(fā)尊崇。
702年,宋之問為奉宸內(nèi)供奉,703年,編書畢,她遷司禮主簿。
5 淚盡北枝花
宋之問栽的第一個跟頭是在705年。
史書上說:公元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與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則天退位,誅殺張易之兄弟,迎立武則天第三子李顯繼位,是為唐中宗。宋之問與沈佺期等友皆遭貶謫。宋之問貶瀧州(今廣東羅定縣)參軍。
這年春天,宋之問從洛陽出發(fā),經(jīng)過湖南,度大庾嶺前往廣東。有一個非常偉大的詩人叫尼采曾經(jīng)說過,詩人做詩如同母雞下蛋,都要經(jīng)過“痛苦”才能高質(zhì)量產(chǎn)出。
所以,本節(jié)主要看一下宋之問下的“高質(zhì)量的蛋”。
他在《留別之望舍弟》里面聲淚俱下寫道:“同氣有三人,分飛在此陳……誰憐散花萼,獨赴日南春?!敝蟊闾ど狭苏鞒獭T谶^大庾嶺時,他留下了這首千古名篇:
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
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
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
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
——《度大庾嶺》
整首詩都在哀鳴,所有的景物都帶上了憂傷的色彩。盡管如此悲傷,卻不敢大聲哭出來……詩人不幸詩家幸,誠然如此。
此外,在做宮廷詩時,為了詩句聽起來瑯瑯上口,宋之問精心研磨,完善了上官儀留下的“六聲把對”只說,可以通過音義來分辨偶句,形成嚴格的對仗和。在這首詩里也應用得得心應手。
——聽起來平淡,確實詩歌歷史上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這是律詩形成的根本。簡單說吧,沒有宋之問對音律的完成和定型,就絕不可能有后來李白杜甫那么美那么牛的詩歌產(chǎn)生。
6 賣友求榮
你若覺得嶺南的苦難能阻擋住宋大才子追求榮華的路,你就錯了;你若覺得貶謫到不毛之地,宋大才子必定忍氣吞聲,你就更加錯了。
宋之問之所以名垂千古,主要是因為他的皮夠厚實。
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歷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渡漢江》
為什么到了家鄉(xiāng)卻不跟人打招呼?因為在廣東待了一年,宋之問歷盡千辛萬苦逃了回來,他自然不敢跟人打招呼。
從廣東逃回來之后,宋之問藏在洛陽的王同皎家——宋之問與王同皎有一起喝酒作詩的情意,而王同皎曾同宰相張柬之一起逼退武則天,殺張氏兄弟,他家委實最為安全。王同皎每日好酒好肉款待,答應代為周旋,甚至抵足而眠。
然而,宋之問此時卻發(fā)現(xiàn)了一個大秘密:王同皎伙同張仲之正密謀殺掉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
武三思在唐朝的地位有多貴重?武則天當權(quán)時,武三思差點成為太子;武則天失勢后,武三思之子武崇訓卻與唐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喜結(jié)連理,在新朝依然炙手可熱。得知王同皎之事,宋之問大喜過望,迅速讓他的弟弟宋之遜向武三思告發(fā)了此事。
不日,王同皎張仲之黨徒被全數(shù)緝拿,殺。宋之問被提拔為鴻臚主簿,不久,又通過太平公主的關(guān)系,升為吏部考功郎?!锻ㄨb》里面說,宋之問的弟弟宋之遜此后成為“三思五狗”之一。
7“殺劉奪詩”之爭
如果果殺劉奪詩之爭為實,應該就在這個年間。
此時,宮廷詩仍然盛行,但是國力日漸昌盛,詩壇已然有了新的需求。聞一多先生說,這個時候的詩壇需要“氣勢,所謂氣勢,就是感情,是心靈復活?!?/p>
據(jù)說劉希夷是宋之問的外甥,做得一首此類好詩: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兒女好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落花顏色改,明年花開素誰在。
……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節(jié)選自劉希夷《代悲白頭吟》
《大唐新語》記載,劉希夷,字挺之,從小就有詩名,喜做宮體詩,但因詩太過悲苦,不得重用。劉希夷初做此詩,拿去向宋之問請教。宋之問非常喜歡“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知道劉希夷還沒有給別人看過,于是讓劉希夷把這首詩讓給他。
劉希夷當時就答應了,宋之問很歡喜。
但是過了幾天沒有反應,宋之問再去問,劉希夷就反悔了,宋之問非常憤怒,用土囊將劉希夷壓死。
劉希夷是不是被宋之問所殺,千年來都沒有定論,但是最早記載此事的《大唐新語》只說劉希夷詩成不久,被土囊所殺,“或云宋之問害之”,卻沒有確鑿證據(jù)。到了宋代,基本上就坐實了宋之問殺了劉希夷。但是,清代以后的學者普遍認為這不是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首詩其實沒有多少文采,宋之問作詩之才,其實遠高于它。
不管如何,宋之問在此時出了此事,都說明了一件事,宋之問急切需要才名再次登上巔峰狀態(tài),以洗刷賣友之恥,回復昔日榮光。
8 昆明池詩會
昆明池詩會再次成全了宋之問
公元707年正月三十,中宗皇帝帶領(lǐng)群臣到昆明池游玩,舉辦了舉世聞名的昆明池詩會?!短圃娂o事》記載了這次詩會的盛況。
這次會議的評委是上官婉兒,她爺爺便是上官體宮廷詩的創(chuàng)始人上官儀,實為眾望所歸。幾百個官員,所提交的昆明池應制詩長短也有一百多首。
唐中宗是個愛好和平的帝王,他讓人在帳殿前搭了一個彩樓,命上官婉兒從中選一首最好的詩讓樂工們熱熱鬧鬧唱起來,以后這首曲子還可以做皇家待客的保留曲目。
幾百名大臣齊整地呆在彩樓底下,等待著結(jié)果。不一會兒,紙片雪花兒似的紛紛從彩樓飛下來,大臣們低頭撿起紙片,看到自己的名字,就各自揣到懷里走到一邊。末了,正樓底下只有兩個人在等自己的詩:宋之問和沈佺期。
錢鐘書曾經(jīng)說過:“宮廷是嫉美妒賢的孳生地。”這話適合這次詩會。
宋之問和沈佺期多年來一起跟隨張易之,又一起被貶,一起被赦,后世也常常被人并稱“沈宋”,有這樣的敵人和朋友,總是不讓人寂寞啊。
沈佺期道:“今兒個鹿死誰手還不知道啊。”
宋之問毫不客氣道:“自然是我。”
不一會兒,彩樓下再次飄落一張宣紙,眾人不約而同走近,但見紙上落名:“沈佺期”。
宋之問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來了。眾人湊上去看沈佺期宣紙上的評語:“二詩工力悉敵,沈句落云:微臣雕朽質(zhì),羞睹豫章才。蓋詞氣已竭。宋詩云:不愁明月盡,自有明珠來。猶涉健舉?!?/p>
上官婉兒說,兩個人的詩歌功力相當,就是最后一句,宋之問的“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卻意猶未盡,高上一籌。眾人卻看那詩,卻寫道:
春豫靈池會,滄波帳殿開。
舟凌石鯨度,槎拂斗?;亍?/p>
節(jié)晦蓂全落,春遲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燒劫辨沉灰。
鎬飲周文樂,汾歌漢武才。
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
——宋之問《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制》
眾臣瞅了宋之問一眼,心道,論這拍馬的功夫,做到意猶未盡的,從古到今也僅有宋之問了。沈佺期卻真心實意地對宋之問道:“這宮體詩當朝宋兄若敢稱第二,絕無人敢自居第一?!?/p>
9 站錯了隊
每個人都不能保證自己時刻站的隊都是對的,何況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你此刻的隊是對的,誰能保證你下一刻還是對的。
在武則天聲勢浩大的時候,太平公主水漲船高,宋之問自然攀附太平,說她:“葉時雍之美名,孕靈娥之秀彩”,夸獎她比天上的仙女還要美上幾分。
到了武則天被中宗替代,其女安樂公主炙手可熱,他又開始奉承安樂公主。還為安樂公主做詩《宴安樂公主宅得空字》:“英藩筑外館,愛主出王宮”。此后安樂公主在宋之問的詞匯庫里有了一個專有名詞——愛主。
女人之間的事哪里是一個男人能理解的,何況安樂公主和太平公主,站在權(quán)力頂峰的兩個女人,分屬兩個利益集團,說不得還要拿臣子的忠誠互相攀比。太平公主怎會忍得曾經(jīng)效忠自己的人轉(zhuǎn)而效忠敵人。
昆明池之后,宋之問才名再次如日中天,當中宗將提拔他為中書舍人時,太平公主揭發(fā)他做吏部考功郎時受賄。唐中宗自然不會為保宋之問得罪太平公主,當下便將其下遷為汴州長史,未幾又改為越州長史。
宋之絕沒想到,此生離開洛陽,再沒有回來過。
在越州,宋之問開頭過的很不錯?!缎绿茣飞险f他“頗為自政,所做詩流布京師,人人傳頌”。有一篇叫《靈隱寺》的文章,他還留下了千古名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p>
但是在越州的最后一年,他吃了一個石榴,突然就想起宮中的玉池蓮花,嘆息因為地域不同就引來了地位不同,自己就像這石榴不受重視。
這是可以理解的,由一個重臣成為逐臣,巨大的地位落差引起了心理的落差,如果能夠重返京城,這種事態(tài)可能會慢慢平息,但是生活很快就給了宋之問又一次打擊。
10 賜死
五嶺恓惶客,三湘憔悴顏。
況復秋雨霽,表里見衡山。
路逐鵬南轉(zhuǎn),心依雁北還。
唯馀望鄉(xiāng)淚,更染竹成斑。
——宋之問《晚泊湘江》
710年,中宗駕崩,臨淄王李隆基發(fā)動宣武門政變,殺了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等,睿宗即位。宋之問于是被貶往更遠的欽州,在途中做下了這一首絕望之極的詩。僅首句,讀之就忍不住令人淚下。
這次打擊讓宋之問幾乎徹底熄滅了回歸朝廷的心態(tài)。
他說“何當首歸路,行剪故園菜”,我什么時候才能再回到故園,去剪下舊時園子的菜?
又說:“不求漢使金囊贈,愿得家人錦字書?!?回望遙遠的北方,我什么都可以不要,只求家人一封書信,可以嗎?
他開始回憶很遙遠的時候,“家住嵩山下,好菜舊山薇。自省游泉石,何曾不夜歸?!?/p>
那時候他每每流連忘返,日日夜歸,心情多么輕松愉悅。如果不是為了榮華富貴,會不會有今日的彷徨?
時光再沒有讓宋之問有機會后悔,也沒有再給宋之問翻盤的機會。
712年,唐玄宗即位,宋之問賜死,結(jié)束了自己彷徨而讓人唏噓的一生。
雖然人品為人詬病,但這么多年來,卻沒人對宋之問的才氣有過疑問:
大詩人元稹說:“而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wěn)順聲勢,謂之律詩?!背姓J宋之問精心琢磨,潛心用詞對律詩的定型成決定作用。
《新唐書.宋之問傳》給以更高的評價,“......及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號為‘沈宋’,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p>
有人說,宋之問是天才。
也有人說,宋之問是敗類。
他是什么,都不重要,他來過,他努力過,他在乎過,他幸福過,我們說他是什么,又有什么關(guān)系。
備注:宋之問告發(fā)王同皎學術(shù)界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為是宋之問的弟弟宋之遜告發(fā),宋之問奉旨回京,但是更多人傾向于宋之問本人告發(fā)。
參考論文以及樹木:辛文房《唐才子轉(zhuǎn)》;聞一多《唐詩雜論》; 朱紅霞《宋之問研究》;胡振龍《宋之問郊游考略》;周斌《人品污下而惡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