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巴菲特歷年致股東信和他在美國佛羅里達等多所大學的演講的人都知道,喜詩糖果(see’s candy)是巴菲特十分鐘愛的一家公司。巴菲特收購喜詩實際上只有1972年投入的1500萬美元,到2007年,喜詩累計為伯克希爾產生了13.5億美元的稅前利潤,交納營業(yè)稅后,凈利潤約為12.6億美元(美國對于公司凈所得在$10萬以上者課6.4%營業(yè)稅)。2007年度喜詩的稅前利潤是8200萬美元(凈利潤約7600萬美元)。假如喜詩當前的合理市盈率是10倍的話,那么,36年間伯克希爾從喜詩獲得的紅利加上喜詩當前的合理市值,是初始投入的134倍!而巴菲特收購喜詩的獲利并不止于134倍,因為在他拿到喜詩的紅利后,又去購買其他具有吸引力的業(yè)務,see’s為伯克希爾帶來了“多重現(xiàn)金流”。喜詩收購案例給世人留下了太多的啟示,對投資具有意義非凡的借鑒作用。
Background背景
喜詩糖果通過各地零售店來生產、分銷和銷售高質量的糖果。這些零售店的店址主要分布在落基山脈以西并且高度集中在加州(一共211家店加州就有110家)。這些店鋪的外觀往往都非常美貌,顏色以黑白,裝潢以創(chuàng)始人母親家的廚房為靈感。喜詩糖果在西部受歡迎的主要原因是產品不僅擁有高質量,而且通常是節(jié)日禮物的絕佳之選,就比如情人節(jié)和圣誕節(jié)。
其實盒裝巧克力的市場規(guī)模并不大。每年的營業(yè)額也就不到20億,而且增量很小。喜詩糖果的主要競爭對手是以高端形象和價格出名的Godiva以及比喜詩糖果擁有更低的價格優(yōu)勢的Fanny Mae。
1972年,巴菲特通過伯克希爾哈撒韋控股的藍籌印花公司收購了喜詩。從那時開始,喜詩糖果就開啟了它令人艷羨的收益紀錄。
Quantitative Evidence of a Moat
先從定量的角度看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