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微世推網(wǎng)

掃一掃關(guān)注

當前位置: 首頁 » 快聞頭條 » 本地資訊 » 正文

史上最全植物細菌性病害知識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7-09-05 15:38:23    瀏覽次數(shù):205
導讀

細菌性病害主要類群有棒桿、假單胞桿、野桿、黃單胞桿、歐文桿五個菌屬。革蘭氏染色除棒桿菌呈陽性外其它四個菌屬都是陰性。由細菌引起的病害種類、受害植物種類及危害程度僅次于真菌性病害,而且近年來有上升趨勢。

細菌性病害主要類群有棒桿、假單胞桿、野桿、黃單胞桿、歐文桿五個菌屬。革蘭氏染色除棒桿菌呈陽性外其它四個菌屬都是陰性。由細菌引起的病害種類、受害植物種類及危害程度僅次于真菌性病害,而且近年來有上升趨勢。

細菌病害主要特點

非專性寄生菌,與寄主細胞接觸后通常是先將細胞或組織致死,然后再從壞死的細胞或組織中吸取養(yǎng)分,因此導致的癥狀是組織壞死、腐爛和枯萎,少數(shù)能引起腫瘤這是分泌激素所致。初期受害組織表面常為水漬或油漬狀、半透明,潮濕條件下有的病部有黃褐色或乳白色膠粘、似水珠狀的菌膿;腐爛型往往有臭味。這是細菌病害的重要標志。


細菌與真菌的區(qū)別

主要在于真菌受病植物一般癥狀有霉狀物、粉狀物、銹狀物、絲狀物及黑色小粒點,而細菌則無。這是田間診斷的重要依據(jù)。

一、植物細菌病害的主要癥狀


癥狀是植物發(fā)病后外部顯示的表現(xiàn)型。每一種病害都有它特有的癥狀表現(xiàn),是我們描述、命名、診斷和識別病害的主要依據(jù)。(癥狀:植物發(fā)病后出現(xiàn)的反常現(xiàn)象,包括病癥和病狀。病狀:是指發(fā)病植物本身所表現(xiàn)出來的反?,F(xiàn)象。病癥:是指病原物在植物體上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性結(jié)構(gòu)。)


1.植物受細菌侵染后產(chǎn)生的病狀有:


斑點型:植物由假單孢桿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中,有相當數(shù)量呈斑點狀。通常發(fā)生在葉片和嫩枝上,葉片上的病斑常以葉脈為界線形成的角形病斑,細菌為害植物的薄壁細胞,引起局部急性壞死。細菌病斑初為水潰狀,在擴大到一定程度時,中部組織壞死呈褐色至黑色,周圍常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半透明的退色圈,稱為暈環(huán)。如水稻細菌性褐斑病、黃瓜細菌性角斑病、棉花細菌性角斑病等。


葉枯型:多數(shù)由黃單孢桿菌侵染引起,植物受侵染后最終導致葉片枯萎。如黃瓜細菌性葉枯病。如水稻白葉枯病、黃瓜細菌性葉枯病、魔芋細菌性葉枯病等。


青枯型:一般由假單孢桿菌侵染植物維管束,阻塞輸導通路,致使植物莖、葉枯萎。如番茄青枯病、馬鈴薯青枯病、草莓青枯病等。


枯萎型:大多是由棒狀桿菌屬引起,在木本植物上則以青枯病假單胞桿菌為最常見,一般由假單孢桿菌侵染植物維管束,阻塞輸導通路,引起植物莖、葉枯萎或整株枯萎,受害的維管束組織變褐色,在潮濕的條件下,受害莖的斷面有細菌粘液溢出。如番茄青枯病、馬鈴薯枯病、草莓青枯病等。


潰瘍型:一般由黃單孢桿菌侵染植物所致,后期病斑木栓化,邊緣隆起,中心凹陷呈潰瘍狀。如柑桔潰瘍病、菜用大豆細菌性斑疹病、番茄果實細菌性斑疹病等。


腐爛型:多數(shù)由歐文氏桿菌侵染植物后引起腐爛。植物多汁的組織受細胞侵染后通常表現(xiàn)腐爛癥狀,細菌產(chǎn)生原粘膠酶,分解細胞的中膠層,使組織解體,流出汁液并有臭味。如白菜細菌性軟腐病、茄科及葫蘆科作物的細菌性軟腐病、以及水稻基腐病等。


畸型:由癌腫野單胞桿菌的細菌可以引起植物的根、根頸或側(cè)根以及枝桿上的組織過度生長,形成畸形,呈瘤腫狀或使須根叢生。假單胞桿菌也可能引起腫瘤。如菊花根癌病等。


2.蔬菜細菌性病害與其他病害的區(qū)別:


(一)是蔬菜植株病變部位無明顯附屬物(如菌絲、霉、毛、粉等);


(二)是發(fā)病后期病變部位往往有菌膿出現(xiàn),而真菌病害則有霉狀物(菌絲、孢子等)。


1、斑點型和葉枯型細菌性病害的發(fā)病部位,先出現(xiàn)局部壞死的水漬狀半透明病斑,在氣候潮濕時,從葉片的氣孔、水孔、皮孔及傷口上有大量的細菌溢出粘狀物——細菌膿。


2、青枯型和葉枯型細菌病害的確診依據(jù),用刀切斷病莖,觀察莖部斷面維管束有否變化,并用手擠壓,即在導管上流出乳白色粘稠液——細菌膿。利用細菌膿有無可與真菌引起的枯萎病相區(qū)別。鑒別茄子青枯病和枯萎病就可用此法區(qū)別。


3、腐爛型細菌病害的共同特點是,病部軟腐、粘滑,無殘留纖維,并有硫化氫的臭氣。而真菌引起的腐爛則有纖維殘體,無臭氣。如鑒別白菜軟腐病和菌核病常用此法。


4、鏡檢:細菌病害,除少數(shù)(如蘋果根癌病)外,絕大多數(shù)能在受害部位的維管束或薄壁細胞組織中產(chǎn)生大量的細菌,并且吸水后形成菌溢,因此,鏡檢病組織中有無細菌的大量存在(菌溢的出現(xiàn))是診斷細菌病害簡單易行的方法。遇到細菌病害發(fā)生初期,還未出現(xiàn)典型的癥狀時,需要在低倍顯微鏡下進行檢查,其方法是,切取小塊新鮮病組織于載玻片上,滴點水,蓋上玻片,輕壓,即能看到大量的細菌從植物組織中涌出云霧狀菌泉涌出。早期確診水稻白葉枯病常采用此法。


此外,鑒定植物細菌性病害,要通過實驗室進行一系列的分離、培養(yǎng)和接種試驗,確定某種細菌致病。


二、生產(chǎn)上常見的細菌病害


(1)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緣枯病、葉枯病。

(2)西瓜:細菌性角斑病。

(3)番茄:青枯病、潰瘍病、瘡痂病、細菌性斑疹病。

(4)辣椒:青枯病、瘡痂病、軟腐病、細菌性葉斑病。

(5)白菜:白菜類軟腐病、黑腐病、大白菜細菌性角斑病、葉斑病。

(6)甘藍:甘藍類軟腐病、黑腐病、細菌性黑斑病。

(7)馬鈴薯:青枯病、環(huán)腐病、軟腐病。

(8)菜豆:細菌性疫病、暈疫病。

(9)茄子:青枯病。

(10)柑橘:潰瘍病。

(11)桃:細菌性穿孔病。

(12)果樹:根癌病。


三、細菌性病害的發(fā)病條件


細菌性病害是由細菌病菌侵染所致的病害,如軟腐病、潰瘍病、青枯病等。侵害植物的細菌都是桿狀菌,大多數(shù)具有一至數(shù)根鞭毛,可通過自然孔口(氣孔、皮孔、水孔等)和傷口侵入,侵入后,通常先將寄主細胞或組織殺死,再從死亡的細胞或組織中吸取養(yǎng)分,以進一步擴展。在田間,病原細菌借流水、雨水、昆蟲等傳播。由于暴風雨能大量增加寄主傷口,有利于細菌侵入,促進病害的傳播,創(chuàng)造有利于病害發(fā)展的環(huán)境,常是細菌病害流行的一個重要條件。病原細菌在病殘體、種子、土壤中過冬,在高溫、高濕條件下容易發(fā)病。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nèi)容

葡萄病蟲害圖譜(高清完全版)

高清雜草圖譜全集,農(nóng)業(yè)人千萬不要錯過!

地下害蟲最常見的診斷及防治 (精良版).

 
(文/小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發(fā)布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nèi)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nèi)容,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立即刪除,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quán)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處理郵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702000869號

粵ICP備16078936號

微信

關(guān)注
微信

微信二維碼

WAP二維碼

客服

聯(lián)系
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24在線QQ: 770665880

客服電話: 020-82301567

E_mail郵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眾號: weishitui

韓瑞 小英 張澤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饋

用戶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