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月9日電(記者賈興鵬 實習生尹莉娜)一間10平米的紅磚房,幾條500米的鐵軌,身后是延綿不絕的大山,腳下是枕木和石塊,在北京西六環(huán)外的門頭溝站,鐵路扳道工師增信守著這個小站度過了23年。 火車沒有方向盤,扳道工改變鐵軌的方向,火車才能轉(zhuǎn)向。如今,大部分的扳道工已被自動化電動軌道所取代,只剩極少數(shù)地方,還能看到那弓著身子,使勁扳動沉重道岔的身影。他們,就是最后的扳道工。 “叮鈴鈴鈴鈴”“1號!45928次,閉塞,檢查三道?!眱?nèi)線電話響起,15分鐘后即將進站的45928次列車要在這里折返,師增信一邊重復(fù)著值班員的指令,一邊在占線板上記錄著,這些簡短的專業(yè)術(shù)語,就是師增信20多年來開口說得最多的話。 要扳道了。師增信左腿穩(wěn)穩(wěn)地扎在地上,右腳踩上踏鍵,雙手緊握握柄,弓著身子卯足了勁,緩緩扳動道岔。隨著“磕嘣”一聲,道岔落入了槽口,尖軌也嚴絲合縫地貼上了軌道。一切就緒,師增信又沿著鐵軌來回走了一圈,檢查軌道上有沒有石塊等異物,確保列車順利進站。 今年冬天的北京沒有下雪,屋外墻上掛著的防溜鐵鞋、麻繩、大掃帚等工具也塵封未動。往年下雪時,為了防止鐵軌結(jié)冰,就要隨下隨掃,有時一掃就是一整夜。 門頭溝站現(xiàn)只有貨運業(yè)務(wù),每天接車不到20趟。扳道工的工作分白班和夜班,上一休一。一天工作12小時,一半的時間里,師增信都在待命狀態(tài)中度過。沒有同伴、沒有手機、沒有電視,有時鐵路維護員來了,就是扳道工最高興的時候,還能說上幾句話。 “剛來這的時候,可不一樣嘞!”師增信回憶道。20年前,門頭溝站還是京西運煤的大站,有時2輛車同時進站,一天要搬道200多下,哪條軌上的車要轉(zhuǎn)向哪條軌,什么時候扳,必須記得清清楚楚,稍有失誤都可能造成重大事故。同時,還要隨時留意軌道情況,驅(qū)趕上面逗留的乘車旅客或周圍居民等,那時候3個扳道工一班崗,都忙不過來。 隨著門頭溝煤炭資源的枯竭,運煤貨車少了,客運服務(wù)也取消了。2010年,扳道工崗位由三人一班變?yōu)閮扇艘话唷?013年后,徹底變成了現(xiàn)在的一人一班。 扳道工的末落明顯可見,師增信有時也會焦慮:“如果以后這個職業(yè)完全消失了,怎么辦?”可更多時間里,他只是堅持自己不去胡思亂想,“干一天,就要干好一天”。在50歲的師增信心里,能在這個崗位上再干10年順利退休,就是他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