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東三省的漢人,祖籍多是山東,因為多是老輩闖關東者的后裔。闖關東的“關”,指的是山海關。自打公元1381年,即中原王朝的明洪武十四年,大將徐達在秦皇島外山海相依的地方建起山海關以后,此關就成了中國大地上的一個重要地標,關內或曰關里,是華北;關外或曰關東,是東北。關內的漢民出關到關外的異族地區(qū)謀生,是有風險的,故曰“闖”。之所以有風險,是因為此關乃漢人的中原政權與北方游牧民族政權對峙的前沿。
不過,對于清朝末年闖關東的山東沿海人民來說,“闖關東”只是一個習慣性的說法而已,因為他們走的都是海路,即從山東沿海地區(qū)各港口,如登州(蓬萊)、芝罘(煙臺)、威海、成山頭、俚島、金口(即墨)、膠澳(青島)和更南的石臼所(日照),乘船直抵遼東半島各港口,如營口、旅順口、莊河、安東(丹東)等地,從來不需要像河北和魯西人一樣從陸路,步出山海關。
山東人闖關東,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
山東人從哪年哪月何時開始了闖關東之旅?說來嚇人一跳,即早在距今約一萬年前,山東——那會兒叫東夷——的先民們就開始了渡海北上尋求更好的生存空間的漫漫旅途。在人類學與考古學上,那時叫新石器時代早期。
讀過《東北邊疆研究叢書》中的《中國東北古民族發(fā)展史》(李德山、欒凡著)一書后,筆者才知道,東北古民族竟均屬東夷族系的分支,即都是從山東一帶遷徒過去的群體。無論是遼寧旅順的老鐵山遺址,還是內蒙赤峰的石棚山遺址;從鴨綠江畔到內蒙草原,出土的石器、彩陶、禮器等都在證實,東北先民與山東有著血肉相連的傳承關系,那些陳列在各地博物館里的大小“鎮(zhèn)館之寶”,統(tǒng)統(tǒng)被考古學家歸類于大汶口文化與岳石文化之中。龍山文化是以最早的發(fā)現(xiàn)地山東歷城的龍山鎮(zhèn)命名的,岳石文化則是以膠東半島的平度岳石村命名的。在東北大地上的各姓氏集團,經過長時間的融和與嬗變,逐漸分成了四大族系,即居于東北南部的漢族、居于東北東部的肅慎系各族,即女真、滿族一系的祖先、居于東北中部與朝鮮半島北部的濊貊系各族包括夫余、高句麗等族、居于東北北部的東胡系各族,包括鮮卑、契丹等族。
山東人所說的“關東”,遠不止遼、吉、黑三省及內蒙古的赤峰、通遼、呼倫貝爾和興安盟等地區(qū),而且還包括了朝鮮半島和海參崴、庫頁島等地。筆者祖籍是山東半島西部的掖縣,即今萊州市。聽長輩說,因為自清光緒年間開始,村里就一直不乏去東北闖蕩的人家?!瓣J關東”是統(tǒng)稱,細分之,又有“闖哈爾濱”、“闖牡丹江”、“闖崴子”(海參崴)、“闖高麗”之分。先嚴少年時即曾在隨其三叔(我輩稱三爺爺)“闖旅大”——日據(jù)時期,旅順與大連合稱旅大。家慈原籍日照,僅1歲時就被我姥爺、姥姥帶著去“闖高麗”。時已民國前期,山東沿海人闖關東的情狀可見一斑。
漢人第一次有正式記載的移民關東,是元末明初的1371年,即洪武四年,朱元璋派馬云、葉旺二位將軍率大軍從距旅順最近的蓬萊港啟航,一舉奪取了遼東。隨后,即在遼陽設定遼都衛(wèi),即后來的遼東都指揮使司。耐人尋味的是,這個軍政合一的定遼都衛(wèi),隸屬山東宣承布政使。也就是說,現(xiàn)在遼寧省的大部分地區(qū),當時歸濟南府的衙署領導。由于這種行政上的隸屬關系,明朝二百多年間,山東人,尤其是膠萊河以東的的膠東半島的人民,無論是應征到遼東各衛(wèi)所當軍墾戰(zhàn)士,還是去沃野千里的黑土地開荒種地,自然成了進入東北的漢人的主流。明亡以前,遼東有25衛(wèi)、2州,漢人將士9.5萬人,眷屬約25萬人。明初的東北,漢人已一躍成為第一大民族。
被殺被抓,漢人在遼東艱苦生根
女真政權崛起于東北的過程,也是漢人慘遭屠戮與奴役的過程。史料記載,努爾哈赤統(tǒng)一東北的30年間,遼東被屠殺的漢人竟高達100萬!八旗軍隊每下一地,“無論貧富,均皆誅戮”。按說,迭經屠戮,東北的漢人已經不多了。但據(jù)葛劍雄等所著的《簡明中國移民史》稱,八旗曾三度攻入關內,每次都掠回大批漢人為奴,被掠至關東的漢人累計超過100萬!如此一來,被滅掉的漢人又讓被虜回的漢人補充了,漢人依然是東北的第一大民族。
滿清入主北京紫禁城以后,清廷以滿洲乃“龍興之地”、“國朝根本重地”為由,沿明代遼東邊墻舊址種柳結繩為限,嚴禁漢人移民東北,這就是俗稱的“柳條邊”。即便像康熙那樣的一代明君,也只看到了大批漢人進入東北會蠶食本民族的生存空間,卻沒能眺望到東北故園之外,有一頭巨大的北極熊一直在假裝冬眠。清帝們不知道人稀地曠在國防上的潛在危機,反倒屢屢頒詔不準“流民”出關謀生。清朝前期與中期,廣袤而富饒的東北大地上,只有古肅慎族的后裔滿人、鄂溫克人、鄂倫春人、達斡爾人、赫哲人等生存。到了咸豐十年(1860年),眼見大東北的北疆與東疆不斷被那只沙俄巨熊一片片撕扯著吞去,滿清王朝才勉強破了老祖宗的規(guī)矩,打開了邊禁的柳條墻上的柵門,首先放開哈爾濱以北的呼蘭河平原,允許漢人進入東北墾荒和經商。第二年,清廷又放開了吉林西北草原。于是乎,人稠地少且又吃苦耐勞的山東人便開始了大規(guī)模地闖關東。
到了光緒朝,朝廷要在旅順口建北洋要塞了。關外人少,且多是旗民(滿族等近親民族),招工不易,所以,北洋大臣衙署所轄的旅順工程局便多次到山東招募勞工,動輒領走上萬人。由是,旅順口很快就成了山東老鄉(xiāng)的第二家園。19世紀80年代,北洋工程局在魯直兩省招募勞工2.5萬余人,其中主要是山東人。
1897年8月,T字型縱橫于黑土地上的東清鐵路(西伯利亞大鐵路中國段)開建以后,因施工線路長達2500公里,所需勞工更不知凡幾!除了工程技術人員,絕大多數(shù)勞工是從關內招募過去的。
在高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工錢的誘惑下,更多的山東青壯年們便成群結隊地闖關東去也?,F(xiàn)在如果你到哈爾濱道里或牡丹江老城區(qū),還能聽到上了歲數(shù)的人說話有膠東口音。他們的先人,沒準兒就是修東清鐵路的時候移民過去的。
張宗昌與楊明齋,殊途同歸的關東沉浮
說起為修鐵路而闖關東,筆者不由得記起家鄉(xiāng)的一個人來。此人生來魁梧,為人仗義,年輕時應召去東北修鐵路,干過搬運工、扳道工等,還曾在漠河和西伯利亞下過金礦,當過總工頭,后來在膠東人扎堆的海參崴當上華商會保安隊的頭目。辛亥革命爆發(fā)時,他率一眾山東兄弟乘船回國,立馬被任命為革命軍的騎兵團團長,十幾年過后,他竟然成了統(tǒng)兵幾十萬的中華民國陸軍上將和山東省督辦,即省長大人!這個因修鐵路而闖關東的大個子嘛,呵呵,叫張宗昌。
對了,說到張宗昌,筆者不禁又想起一人,是萊州府所轄的平度州人,叫楊明齋。此人影響沒有張宗昌大,但年紀、經歷都與老張相似,他也是17歲即跟鄉(xiāng)人去了東北,修鐵路、下金礦,各種粗活都干過。后來他也到了海參崴。此人后來到西伯利亞金礦做工時,成了華人首領,并被俄共發(fā)展成了秘密黨員,被調入圣彼得堡,混進帝國做事。因為他的故鄉(xiāng)與張宗昌的老家相距僅幾十公里,且兩人經歷頗多交集,所以,我一直認為他倆相識?!笆赂锩焙螅瑮蠲鼾S被派回海參崴,成了華人的領袖。1920年夏,他奉派帶領一個叫維經斯基的俄共代表來中國,參與組建。因為有了他這個向導,維經斯基才在北京找到了李大釗,又拿著李大釗寫給在上海的陳獨秀的引薦信,幫助中國第一代馬克思主義者在法租界的一所石庫門房子里創(chuàng)建了。這位早先闖關東的楊明齋對于創(chuàng)立的意義,你懂的。
不過,雖說張宗昌與楊明齋選擇的是兩條道路,但卻殊途同歸,結局都很慘,而且都是被“自己人”干掉的——張宗昌下野后回濟南作客時被山東省韓復榘派人謀殺在濟南站的站臺上,楊明齋則因不滿斯大林讓與合作的政策而被召回蘇俄,后來竟在“肅反”時被當成“日本間諜”處決了!
《東北古民族發(fā)展史》上的一段文字,或可讓我們更直觀地了解東北人何以“山東化”的問題:
據(jù)統(tǒng)計,到清代末年,遷入東三省及內蒙古東四盟的漢民(含后裔——原注)人口達到1400萬左右,占當?shù)厝丝诳倲?shù)2100萬的66.7%。這些漢族以原籍山東省的最多……
進入民國以后,地廣人稀的東三省依然是關內農民謀生創(chuàng)業(yè)的首選之地。即便“滿洲國”時期,山東半島的人們仍然可以隨意闖關東。前文已述,當年,筆者祖籍即以“闖旅大”為時尚。
1949年以后,闖關東在山東成為歷史。
作者:李潔,近代史研讀者,非虛構寫作者,世居青島,著有《文武北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