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的你覺得自己可以做點什么?
30歲的你認為自己奮斗得如何了?
40歲的你對自己工作還有勁頭嗎?
在一堆小年輕開口閉口說自己老了的時候,
有一個老翁今年87,
卻覺得自己還有能力“搞事情”。
“80歲的年齡,50歲的身體,30歲的心態(tài)”,
在他這里,人生從不為年齡設限。
01
勿言牛老行苦遲,
我今八十耕猶力。
2017年9月25日,
我國實現(xiàn)了水稻去鎘技術。
使得種植范圍更廣,更健康。
有人可能會問鎘污染常見嗎?嚴重嗎?
如果我說1931年,
震驚世界的日本富山縣“痛痛病”
(骨癌)鎘米事件,
就是由于鎘污染引起的慘劇,
你會不會覺得我是在危言聳聽。
可以說在水稻重金屬污染類型中,
鎘污染是最嚴重的一種。
所以這個技術的突破,
不僅解決了“吃得飽”的問題,
還解決了人類的“吃得安全”的難題。
2017年9月28日,
我國研發(fā)的“海水稻”試種成功,
讓中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個,
實現(xiàn)大規(guī)?!昂K尽狈N植技術的國家。
全球有142.5億畝鹽堿地
其中1億公頃(15億畝)在中國,
2.8億畝可以開發(fā)利用。
海水稻試種、推廣成功后,
按照每畝鹽堿地產(chǎn)值200-300公斤計算,
可增產(chǎn)糧食500億公斤,
多養(yǎng)活約2億中國人!
這是什么概念,
就是滄海變桑田,
海水可以種糧食而已。
2017年10月15日,
我國超級雜交稻品種,
“湘兩優(yōu)900(超優(yōu)千號)”,
平均畝產(chǎn)1149.02公斤!
創(chuàng)造了世界水稻單產(chǎn)的最新、最高紀錄。
畝產(chǎn)1149.02公斤!沒看錯,是公斤!
而這一切成績的背后,
今年已經(jīng)87歲高齡的袁隆平無數(shù)個日子的堅持!
什么樣的年紀,做什么樣的事?
袁隆平用他豐厚的一生告訴你:
高質(zhì)量的人生,
是不管在什么年紀,都做了最想做的事。
02
你只知他一鳴驚人
卻不知他已蟄伏16年
雪萊說,饑餓和愛情統(tǒng)治著世界。
看看眼前的生活,不少人會產(chǎn)生錯覺,
認為世界已經(jīng)克服了饑餓難題。
然而據(jù)聯(lián)合國發(fā)布的全球糧食安全和營養(yǎng)報告顯示,
2016年全球饑餓人口近十幾年來首次出現(xiàn)增長,
達8.15億,占全球人口的11%,
比2015年多出3800萬,升幅達到4.5%。
簡而言之,直至科學技術發(fā)達的今天,
全球吃不飽飯的人還有8億人之多。
可想而知,在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
全球有多少人在忍受著饑餓的煎熬,
正處于三年自然災害的中國,
又有多少吃不上飯的人。
1953年23歲的袁隆平農(nóng)學院剛畢業(yè),
就被分配到了地處窮鄉(xiāng)僻壤的安江農(nóng)校。
20世紀60年代初期,
一場長達3年的大饑荒席卷神州大地。
無數(shù)的同胞都掙扎在生死線上,
即使拿著國家工資,
又守著農(nóng)業(yè)試驗田的袁隆平也一樣吃不飽肚子。
三年困難時期,他親眼目睹了,
有人餓死在路邊、田埂上的悲痛現(xiàn)實。
當時學農(nóng)的他在心里暗暗許下了,
“讓所有人都不再挨餓”的信念。
但想要解決糧食的匱乏問題,
無疑得從水稻種植上面著手。
那時我國水稻種植的技術并不如人意。
無論是水稻品種還是增產(chǎn)問題,
對于袁隆平而言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
正當他愁眉苦展的時候,
他的房東挑著一擔稻谷回來,
他告訴袁隆平,
這是他從另一個村子換來的稻種。
這一番話瞬間點醒了混沌中的袁隆平,
“施肥不如勤換種”的農(nóng)民傳統(tǒng)經(jīng)驗,
不正是條可以走的路嗎?
雖然有人嘲笑,
“提出雜交水稻課題是對遺傳學的無知”。
但袁隆平認為,
水稻的雜交優(yōu)勢利用只有兩條路可走:
一條是進行人工去雄;
再一條路就是培育出一個雄花不育的“母稻”,
即雄性不育系。
然而國內(nèi)外都沒有這一先例,
國際上也有著名學者斷言:不可能。
對此袁隆平的態(tài)度是尊重權威但不崇拜權威。
之后課余的時間他都泡在田里,
不久他便發(fā)現(xiàn)了第一株“天然雜交水稻”。
他嘗試以這株水稻的種子播種,
結果全部失敗。
但依然相信“雜交水稻”這條路是對的。
所以1961年到1965年,整整5年的時間里,
他每天都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專注于稻田里。
終于在經(jīng)過1964年到1965年,
連續(xù)兩年的酷暑季節(jié)頂著烈日,
大海撈針般地尋遍農(nóng)校和附近生產(chǎn)隊,
稻田里的14000多個稻穗后,
才發(fā)現(xiàn)了僅有6株的雄性不育稻株。
1966年袁隆平在中科院的《科學通報》上,
發(fā)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向世界權威發(fā)出挑戰(zhàn),認為水稻可以雜交。
那時是個不迷信權威的時代,
這個事居然就成了,
并開拓了當時全國的雜交水稻研究新局面。
原以為看到了希望的萌芽,
誰知道一個晴天霹靂迎面撲來。
他的試驗田被人為惡意破壞,
多年積累下來的珍貴不育秧苗也全被拔光,
幾年的心血年成果幾乎被“毀尸滅跡”。
“那都是我的孩子??!
多年培養(yǎng)、僅有的一點心血毀于一旦,
簡直覺得天都要塌了?!?/p>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
他哭著從爛泥地里尋找殘存的秧苗,
不吃不喝,連夜發(fā)著高燒做噩夢,
嘴里不停地念叨著:
“你們還我珍貴的雄性育秧苗”。
苦心人,天不負。
他在學校一口廢井里找到了僅剩的5根秧苗,
袁隆平揪緊的心才得到了一絲的寬慰。
面對這樣的“天災人禍”,
倔強的袁隆平還是咬牙繼續(xù)堅持做雜交水稻研究。
1968年,因為科研環(huán)境的需要,
他來到了到云南和海南島。
在無數(shù)個烈日下,他帶著干糧來到田間,
在稻田水里一泡就是幾個小時,
渴了、餓了,
就坐在田埂上喝幾口水、啃幾口饅頭,
因為積勞成疾,袁隆平患上了慢性腸炎。
然而有時候身體上的勞累,
還沒有天災人禍來得讓人絕望。
1970年,試驗田所在的縣城發(fā)生7.2級地震,
全部要求撤離,但袁隆平不肯走,
他說“我的試驗田就在這,我往哪走”?
一個人,一張棚子,就那樣守著試驗田。
因為他的不要命,
才換來了這株被取名'野敗'的野生稻。
你要問這株他用命守下來的一株稻苗,
有什么厲害之處,我會告訴你,
沒有“野敗”的培育推廣,
全國各省農(nóng)業(yè)機構就找不到突破口,
就沒有雜交水稻國家立項,
更沒有現(xiàn)在市場上的各個優(yōu)良品種,
因為90%以上的組合都是“野敗”細胞質(zhì)。
總的來說,正是有了“野敗”,
才有了養(yǎng)活8億人口的雜交水稻。
當時誰能想得到這個世界性的難題,
最終被一個叫做袁隆平的中國人解決了。
因為他,從1976年至1999年,
全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多畝,
增產(chǎn)稻谷3500億公斤,
相當于每年解決了3500百萬人的吃飯問題。
確保了我國以僅占世界7%的耕地,
養(yǎng)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
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
袁隆平正是屬于后者的那股執(zhí)著與堅毅。
那一年,他正好四十。
所謂的而立之年早已過去了十年,
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也持續(xù)了16年。
03
來得早,
不如來得剛剛好。
談及妻子鄧則的時候,
袁隆平總會有些激動,
“妻子在我最困難的時候來到我身邊,
這些年來,家里的事情她幾乎一個人去扛?!?/p>
當年在安江農(nóng)校教了十來年書的袁隆平,
平頭小臉,其貌不揚,還土里土氣。
因家庭和工作的原因,成了那個年代的剩男。
在他教過的學生中,有一個叫鄧則的,
畢業(yè)后分配在黔陽縣兩路口農(nóng)技站。
她也是因為家庭出身不好,成了大齡剩女。
或許是命運又或者說是緣分,
這兩個大齡男女就此走在了一起。
1964年農(nóng)歷正月初五,
黔陽地區(qū)舉行職工籃球比賽,
鄧則是黔陽縣女隊的隊員。
因天下大雪,縣城沒有室內(nèi)球場,
就選擇安江農(nóng)校禮堂作為比賽場地。
充當“紅娘”的老師們有人提議,
擇日不如撞日,認為這是“天作之合”,
要他倆抓緊把喜事給辦了。
正月初十,正巧是星期六,
安江農(nóng)校舉行了一場簡樸而熱鬧的婚禮。
沒有太多的花前月下,
也沒有轟轟烈烈。
兩個大齡青年,
僅用幾斤喜糖就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
這時袁隆平33歲,鄧則25歲,
貨真價實的晚婚。
袁隆平喜歡稱鄧則“賢內(nèi)助”。
新婚三天后,沒有度蜜月,
鄧則就陪著袁隆平下田去搞科研。
為了尋找不育雄性稻株,
不顧烈日的炙烤,毒蛇和蚊蟲的叮咬,
他們幾乎踏遍了安江所有的稻田。
在袁隆平的試驗田一夜之間,
被踐踏得一片狼藉時,
是鄧則告訴他不要放棄;
在袁隆平遭遇人生最低谷的時候,
是鄧則堅決的一句:
“大不了和你一起下田當農(nóng)民,
你照樣可以搞你的雜交水稻?!?/p>
當袁隆平在海南島,有7年沒有回家過春節(jié)時;
當3個兒子出生,只有一個孩子他第一時間抱過時;
當袁隆平因科研工作的需要另調(diào)他處,
她在家照顧著他的一家老小,
從1964年到1990年,有26年的時間
他們過著異地分居的生活。
“鄧則很厚道、善良、賢惠。
我們之間頂多有幾次爭爭嘴,
不是什么原則問題。
她偶爾發(fā)脾氣,我笑一笑就算了。
我抽煙,她嘮叨幾句,說你少抽點咯。”
從前,是鄧則給他一個溫暖的家,
讓他再無后顧之憂。
他知道她喜歡旅游,
后來,他每次應邀出訪都會帶著她出去走走,
主動給她當翻譯和導游。
“即便沒有機會帶她去,也會給她買一些禮物,
我能記得她穿的衣服、褲子和鞋子的型號?!?/p>
如果余生是你,晚一點也無所謂。
恰如魯迅所說的:
不恥最后,
即使慢,弛而不息。
縱會落后,縱會失敗,
但一定可以達到他所向的目標.。
事業(yè)如此,愛情也如此,急不來。
04
你以為我老了啊,
我躥田埂比你年輕人還快當!
雜交水稻的成功,
給袁隆平帶來了巨大的聲譽。
“國家特等發(fā)明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聯(lián)合國“科學獎”、“世界糧食獎”……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發(fā)現(xiàn)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2006年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2014年,他又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
如此豐厚的履歷和驚人的成就,
在外人看來他的夢想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
既有功名又有利祿。
是應該功成身退,頤養(yǎng)天年了吧。
袁隆平卻始終不忘他的兩大心愿:
一是超級雜交水稻研究成功,
二是讓雜交水稻進一步走向世界。
從播種到收獲,
他依然風塵仆仆地騎著摩托車去試驗田。
從春夏到秋冬,不論日曬雨淋。
他依然分秒必爭地觀察育種基地。
他心中只有他的試驗田,只有他的雜交水稻。
1986年他提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戰(zhàn)略設想,
即簡化育種程序。
1997年又提出了“超級稻”計劃,
并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
截至2006年,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
他帶領的團隊,
為我國雜交水稻的選育成功,
開辟了水稻增產(chǎn)的新途徑,
被外國專家驚呼為“奇跡稻”、“沖擊波”。
面對各路媒體的圍追堵截,他苦笑道:
“其實我是想躲起來做點事”
“名利對我沒什么用處,能下田就是最好的?!?/p>
“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里,錢夠用就行,
最值錢的是腦袋里的東西?!?/p>
所以他把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獎勵他的1.5萬美金,
全都拿出來,成立雜交水稻基金,
獎勵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就連國家獎勵他的一座位于青島的“豪宅”!
他都把“別墅”當成辦公地點,
也是在這個“豪宅”里
袁隆平的“海水稻”夢想生根發(fā)芽并茁壯成長。
也許就這是他跟普通人的區(qū)別。
普通人想著自己肚子飽了就行,
他卻想著所有人都能飽了肚子,
還要吃得安全,要“變廢為寶”。
一句'你以為我老了啊,
我躥田埂比你年輕人還快當!'
原來并不是一句玩笑話。
他堅持說自己是“85后”,心態(tài)30歲,
彈性皮膚只有20歲。
為了和國際最前沿的科技接軌,
他一大把年紀還在學英語。
他說“人的腦細胞是用不盡的,
人到老年更應該用腦?!?/p>
為此,袁老每天擠出時間看外文書,查字典,
聽收音機,背英語單詞。
強迫自己一天記100個單詞,日積月累,
他的英語水平直線往上漲。
如今已經(jīng)能用流利的英語,
直接和外國朋友進行交流。
他訪問過幾十個國家,
從來沒有依靠過翻譯。
▲袁隆平英文演講
05
我不是聰明人
但我知道什么是堅持
守其初心,始終不變。
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
然而能為夢想一如既往地奮斗的有幾個?
青年時熱血方剛,豪氣萬丈。
怎么能自甘寂寞,只做一件事情?
中年時忙碌奔波,柴米油鹽。
哪還有精力去為理想而奮斗?
老年時體弱多病,暮氣沉沉。
又何來的信心說自己人老心不老?
但袁隆平就做到了,
他投身雜交水稻研究,
一干就是幾十年。
“我從沒后悔,我這個人有點癡,
認準的一定要走到底?!?/p>
他一直這樣說,也一直這樣做。
今年87歲高齡的他,
帶來接二連三的驚喜,
便是最有力的證明。
見過很多論壇上常討論:
袁隆平是不是個被過譽的人。
說“野敗”的出現(xiàn)只是偶然事件。
也許,袁隆平確實不是那個最聰明的人,
但他們都忘了:這世上最缺少的就是
有人能堅持一件事很多年。
胡適曾言:
“這個世界聰明人太多,
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
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數(shù)人。”
而袁隆平就是那個肯下功夫,
一心只想做,
“稻田守望者”的人。
他的世界很大,享譽世界、跨越時空。
他的世界很小,在稻田里,在一粒種子里。
人是一種過于緊張焦慮的動物,
而焦慮又多指向未來。
尤其是很多人都告訴我們,
應該要在什么樣的年紀,做什么樣的事時,
很容易造成期待與現(xiàn)實間的失落感。
但只要你勇敢一點兒面對自己,一步步走過,
你會發(fā)現(xiàn),
你的世界取決于你的心,
而不取決于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