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微世推網(wǎng)

掃一掃關注

當前位置: 首頁 » 快聞頭條 » 本地資訊 » 正文

有人80多歲還是“年輕人”, 為啥你二三十歲就老了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7-11-01 22:35:12    瀏覽次數(shù):209
導讀

20歲的你覺得自己可以做點什么?30歲的你認為自己奮斗得如何了?40歲的你對自己工作還有勁頭嗎?在一堆小年輕開口閉口說自己老了的時候,有一個老翁今年87,卻覺得自己還有能力“搞事情”。“80歲的年齡,50歲的身體





20歲的你覺得自己可以做點什么?

30歲的你認為自己奮斗得如何了?

40歲的你對自己工作還有勁頭嗎?

在一堆小年輕開口閉口說自己老了的時候,

有一個老翁今年87,

卻覺得自己還有能力“搞事情”。

“80歲的年齡,50歲的身體,30歲的心態(tài)”,

在他這里,人生從不為年齡設限。



 01 

勿言牛老行苦遲,

我今八十耕猶力。


2017年9月25日,

我國實現(xiàn)了水稻去鎘技術。

使得種植范圍更廣,更健康。

有人可能會問鎘污染常見嗎?嚴重嗎?

如果我說1931年,

震驚世界的日本富山縣“痛痛病”

(骨癌)鎘米事件,

就是由于鎘污染引起的慘劇,

你會不會覺得我是在危言聳聽。

可以說在水稻重金屬污染類型中,

鎘污染是最嚴重的一種。

所以這個技術的突破,

不僅解決了“吃得飽”的問題,

還解決了人類的“吃得安全”的難題。



2017年9月28日,

我國研發(fā)的“海水稻”試種成功,

讓中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個,

實現(xiàn)大規(guī)?!昂K尽狈N植技術的國家。

全球有142.5億畝鹽堿地

其中1億公頃(15億畝)在中國,

2.8億畝可以開發(fā)利用。

海水稻試種、推廣成功后,

按照每畝鹽堿地產(chǎn)值200-300公斤計算,

可增產(chǎn)糧食500億公斤,

多養(yǎng)活約2億中國人!

這是什么概念,

就是滄海變桑田,

海水可以種糧食而已。



2017年10月15日,

我國超級雜交稻品種,

“湘兩優(yōu)900(超優(yōu)千號)”,

平均畝產(chǎn)1149.02公斤!

創(chuàng)造了世界水稻單產(chǎn)的最新、最高紀錄。

畝產(chǎn)1149.02公斤!沒看錯,是公斤!


而這一切成績的背后,

今年已經(jīng)87歲高齡的袁隆平無數(shù)個日子的堅持!

什么樣的年紀,做什么樣的事?

袁隆平用他豐厚的一生告訴你:

高質(zhì)量的人生,

是不管在什么年紀,都做了最想做的事。



 02 

你只知他一鳴驚人

卻不知他已蟄伏16年


雪萊說,饑餓和愛情統(tǒng)治著世界。

看看眼前的生活,不少人會產(chǎn)生錯覺,

認為世界已經(jīng)克服了饑餓難題。

然而據(jù)聯(lián)合國發(fā)布的全球糧食安全和營養(yǎng)報告顯示,

2016年全球饑餓人口近十幾年來首次出現(xiàn)增長,

達8.15億,占全球人口的11%,

比2015年多出3800萬,升幅達到4.5%。

簡而言之,直至科學技術發(fā)達的今天,

全球吃不飽飯的人還有8億人之多。

可想而知,在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

全球有多少人在忍受著饑餓的煎熬,

正處于三年自然災害的中國,

又有多少吃不上飯的人。



1953年23歲的袁隆平農(nóng)學院剛畢業(yè),

就被分配到了地處窮鄉(xiāng)僻壤的安江農(nóng)校。

20世紀60年代初期,

一場長達3年的大饑荒席卷神州大地。

無數(shù)的同胞都掙扎在生死線上,

即使拿著國家工資,

又守著農(nóng)業(yè)試驗田的袁隆平也一樣吃不飽肚子。

三年困難時期,他親眼目睹了,

有人餓死在路邊、田埂上的悲痛現(xiàn)實。

當時學農(nóng)的他在心里暗暗許下了,

“讓所有人都不再挨餓”的信念。

但想要解決糧食的匱乏問題,

無疑得從水稻種植上面著手。



那時我國水稻種植的技術并不如人意。

無論是水稻品種還是增產(chǎn)問題,

對于袁隆平而言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

正當他愁眉苦展的時候,

他的房東挑著一擔稻谷回來,

他告訴袁隆平,

這是他從另一個村子換來的稻種。

這一番話瞬間點醒了混沌中的袁隆平,

“施肥不如勤換種”的農(nóng)民傳統(tǒng)經(jīng)驗,

不正是條可以走的路嗎?


雖然有人嘲笑,

“提出雜交水稻課題是對遺傳學的無知”。

但袁隆平認為,

水稻的雜交優(yōu)勢利用只有兩條路可走:

一條是進行人工去雄;

再一條路就是培育出一個雄花不育的“母稻”,

即雄性不育系。

然而國內(nèi)外都沒有這一先例,

國際上也有著名學者斷言:不可能。

對此袁隆平的態(tài)度是尊重權威但不崇拜權威。



之后課余的時間他都泡在田里,

不久他便發(fā)現(xiàn)了第一株“天然雜交水稻”。

他嘗試以這株水稻的種子播種,

結果全部失敗。

但依然相信“雜交水稻”這條路是對的。


所以1961年到1965年,整整5年的時間里,

他每天都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專注于稻田里。

終于在經(jīng)過1964年到1965年,

連續(xù)兩年的酷暑季節(jié)頂著烈日,

大海撈針般地尋遍農(nóng)校和附近生產(chǎn)隊,

稻田里的14000多個稻穗后,

才發(fā)現(xiàn)了僅有6株的雄性不育稻株。


1966年袁隆平在中科院的《科學通報》上,

發(fā)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向世界權威發(fā)出挑戰(zhàn),認為水稻可以雜交。

那時是個不迷信權威的時代,

這個事居然就成了,

并開拓了當時全國的雜交水稻研究新局面。


原以為看到了希望的萌芽,

誰知道一個晴天霹靂迎面撲來。

他的試驗田被人為惡意破壞,

多年積累下來的珍貴不育秧苗也全被拔光,

幾年的心血年成果幾乎被“毀尸滅跡”。

“那都是我的孩子??!

多年培養(yǎng)、僅有的一點心血毀于一旦,

簡直覺得天都要塌了?!?/p>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

他哭著從爛泥地里尋找殘存的秧苗,

不吃不喝,連夜發(fā)著高燒做噩夢,

嘴里不停地念叨著:

“你們還我珍貴的雄性育秧苗”。

苦心人,天不負。

他在學校一口廢井里找到了僅剩的5根秧苗,

袁隆平揪緊的心才得到了一絲的寬慰。

面對這樣的“天災人禍”,

倔強的袁隆平還是咬牙繼續(xù)堅持做雜交水稻研究。


1968年,因為科研環(huán)境的需要,

他來到了到云南和海南島。

在無數(shù)個烈日下,他帶著干糧來到田間,

在稻田水里一泡就是幾個小時,

渴了、餓了,

就坐在田埂上喝幾口水、啃幾口饅頭,

因為積勞成疾,袁隆平患上了慢性腸炎。

然而有時候身體上的勞累,

還沒有天災人禍來得讓人絕望。


1970年,試驗田所在的縣城發(fā)生7.2級地震,

全部要求撤離,但袁隆平不肯走,

他說“我的試驗田就在這,我往哪走”?

一個人,一張棚子,就那樣守著試驗田。

因為他的不要命,

才換來了這株被取名'野敗'的野生稻。


你要問這株他用命守下來的一株稻苗,

有什么厲害之處,我會告訴你,

沒有“野敗”的培育推廣,

全國各省農(nóng)業(yè)機構就找不到突破口,

就沒有雜交水稻國家立項,

更沒有現(xiàn)在市場上的各個優(yōu)良品種,

因為90%以上的組合都是“野敗”細胞質(zhì)。

總的來說,正是有了“野敗”,

才有了養(yǎng)活8億人口的雜交水稻。



當時誰能想得到這個世界性的難題,

最終被一個叫做袁隆平的中國人解決了。

因為他,從1976年至1999年,

全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多畝,

增產(chǎn)稻谷3500億公斤,

相當于每年解決了3500百萬人的吃飯問題。

確保了我國以僅占世界7%的耕地,

養(yǎng)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


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

袁隆平正是屬于后者的那股執(zhí)著與堅毅。

那一年,他正好四十。

所謂的而立之年早已過去了十年,

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也持續(xù)了16年。


 03 

來得早,

不如來得剛剛好。


談及妻子鄧則的時候,

袁隆平總會有些激動,

“妻子在我最困難的時候來到我身邊,

這些年來,家里的事情她幾乎一個人去扛?!?/p>

當年在安江農(nóng)校教了十來年書的袁隆平,

平頭小臉,其貌不揚,還土里土氣。

因家庭和工作的原因,成了那個年代的剩男。

在他教過的學生中,有一個叫鄧則的,

畢業(yè)后分配在黔陽縣兩路口農(nóng)技站。

她也是因為家庭出身不好,成了大齡剩女。

或許是命運又或者說是緣分,

這兩個大齡男女就此走在了一起。



1964年農(nóng)歷正月初五,

黔陽地區(qū)舉行職工籃球比賽,

鄧則是黔陽縣女隊的隊員。

因天下大雪,縣城沒有室內(nèi)球場,

就選擇安江農(nóng)校禮堂作為比賽場地。

充當“紅娘”的老師們有人提議,

擇日不如撞日,認為這是“天作之合”,

要他倆抓緊把喜事給辦了。

正月初十,正巧是星期六,

安江農(nóng)校舉行了一場簡樸而熱鬧的婚禮。

沒有太多的花前月下,

也沒有轟轟烈烈。

兩個大齡青年,

僅用幾斤喜糖就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

這時袁隆平33歲,鄧則25歲,

貨真價實的晚婚。



袁隆平喜歡稱鄧則“賢內(nèi)助”。

新婚三天后,沒有度蜜月,

鄧則就陪著袁隆平下田去搞科研。

為了尋找不育雄性稻株,

不顧烈日的炙烤,毒蛇和蚊蟲的叮咬,

他們幾乎踏遍了安江所有的稻田。


在袁隆平的試驗田一夜之間,

被踐踏得一片狼藉時,

是鄧則告訴他不要放棄;

在袁隆平遭遇人生最低谷的時候,

是鄧則堅決的一句:

“大不了和你一起下田當農(nóng)民,

你照樣可以搞你的雜交水稻?!?/p>

當袁隆平在海南島,有7年沒有回家過春節(jié)時;

當3個兒子出生,只有一個孩子他第一時間抱過時;

當袁隆平因科研工作的需要另調(diào)他處,

她在家照顧著他的一家老小,

從1964年到1990年,有26年的時間

他們過著異地分居的生活。



“鄧則很厚道、善良、賢惠。

我們之間頂多有幾次爭爭嘴,

不是什么原則問題。

她偶爾發(fā)脾氣,我笑一笑就算了。

我抽煙,她嘮叨幾句,說你少抽點咯。”

從前,是鄧則給他一個溫暖的家,

讓他再無后顧之憂。

他知道她喜歡旅游,

后來,他每次應邀出訪都會帶著她出去走走,

主動給她當翻譯和導游。

“即便沒有機會帶她去,也會給她買一些禮物,

我能記得她穿的衣服、褲子和鞋子的型號?!?/p>


如果余生是你,晚一點也無所謂。

恰如魯迅所說的:

不恥最后,

即使慢,弛而不息。

縱會落后,縱會失敗,

但一定可以達到他所向的目標.。

事業(yè)如此,愛情也如此,急不來。



 04 

你以為我老了啊,

我躥田埂比你年輕人還快當!


雜交水稻的成功,

給袁隆平帶來了巨大的聲譽。

“國家特等發(fā)明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聯(lián)合國“科學獎”、“世界糧食獎”……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發(fā)現(xiàn)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2006年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2014年,他又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


如此豐厚的履歷和驚人的成就,

在外人看來他的夢想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

既有功名又有利祿。

是應該功成身退,頤養(yǎng)天年了吧。

袁隆平卻始終不忘他的兩大心愿:

一是超級雜交水稻研究成功,

二是讓雜交水稻進一步走向世界。



從播種到收獲,

他依然風塵仆仆地騎著摩托車去試驗田。

從春夏到秋冬,不論日曬雨淋。

他依然分秒必爭地觀察育種基地。

他心中只有他的試驗田,只有他的雜交水稻。



1986年他提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戰(zhàn)略設想,

即簡化育種程序。

1997年又提出了“超級稻”計劃,

并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

截至2006年,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

他帶領的團隊,

為我國雜交水稻的選育成功,

開辟了水稻增產(chǎn)的新途徑,

被外國專家驚呼為“奇跡稻”、“沖擊波”。



面對各路媒體的圍追堵截,他苦笑道:

“其實我是想躲起來做點事”

“名利對我沒什么用處,能下田就是最好的?!?/p>

“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里,錢夠用就行,

最值錢的是腦袋里的東西?!?/p>


所以他把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獎勵他的1.5萬美金,

全都拿出來,成立雜交水稻基金,

獎勵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就連國家獎勵他的一座位于青島的“豪宅”!


他都把“別墅”當成辦公地點,


也是在這個“豪宅”里

袁隆平的“海水稻”夢想生根發(fā)芽并茁壯成長。



也許就這是他跟普通人的區(qū)別。

普通人想著自己肚子飽了就行,

他卻想著所有人都能飽了肚子,

還要吃得安全,要“變廢為寶”。

一句'你以為我老了啊,

我躥田埂比你年輕人還快當!'

原來并不是一句玩笑話。

他堅持說自己是“85后”,心態(tài)30歲,

彈性皮膚只有20歲。



為了和國際最前沿的科技接軌,

他一大把年紀還在學英語。

他說“人的腦細胞是用不盡的,

人到老年更應該用腦?!?/p>

為此,袁老每天擠出時間看外文書,查字典,

聽收音機,背英語單詞。

強迫自己一天記100個單詞,日積月累,

他的英語水平直線往上漲。

如今已經(jīng)能用流利的英語,

直接和外國朋友進行交流。

他訪問過幾十個國家,

從來沒有依靠過翻譯。


▲袁隆平英文演講



 05 

我不是聰明人

但我知道什么是堅持


守其初心,始終不變。

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

然而能為夢想一如既往地奮斗的有幾個?


青年時熱血方剛,豪氣萬丈。

怎么能自甘寂寞,只做一件事情?

中年時忙碌奔波,柴米油鹽。

哪還有精力去為理想而奮斗?

老年時體弱多病,暮氣沉沉。

又何來的信心說自己人老心不老?

但袁隆平就做到了,

他投身雜交水稻研究,

一干就是幾十年。


“我從沒后悔,我這個人有點癡,

認準的一定要走到底?!?/p>

他一直這樣說,也一直這樣做。

今年87歲高齡的他,

帶來接二連三的驚喜,

便是最有力的證明。



見過很多論壇上常討論:

袁隆平是不是個被過譽的人。

說“野敗”的出現(xiàn)只是偶然事件。

也許,袁隆平確實不是那個最聰明的人,

但他們都忘了:這世上最缺少的就是

有人能堅持一件事很多年。


胡適曾言:

“這個世界聰明人太多,

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

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數(shù)人。”

而袁隆平就是那個肯下功夫,

一心只想做,

“稻田守望者”的人。



他的世界很大,享譽世界、跨越時空。

他的世界很小,在稻田里,在一粒種子里。


人是一種過于緊張焦慮的動物,

而焦慮又多指向未來。

尤其是很多人都告訴我們,

應該要在什么樣的年紀,做什么樣的事時,

很容易造成期待與現(xiàn)實間的失落感。

但只要你勇敢一點兒面對自己,一步步走過,

你會發(fā)現(xiàn),

你的世界取決于你的心,

而不取決于時間。


本號文章,歡迎分享,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
 
(文/小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發(fā)布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nèi)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nèi)容,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立即刪除,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處理郵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702000869號

粵ICP備16078936號

微信

關注
微信

微信二維碼

WAP二維碼

客服

聯(lián)系
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24在線QQ: 770665880

客服電話: 020-82301567

E_mail郵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眾號: weishitui

韓瑞 小英 張澤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饋

用戶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