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君一直想寫一寫宋美齡。今天是她逝世14周年紀念日。2003年10月24日凌晨(北京時間),她在美國辭世,享年106歲。
有兩種歷史人物:一種是,說出他/她的名字時,必須加上許多定義或頭銜,以便減少人們對他/她的陌生感;另一種是,說出他/她的名字,足夠了,剩下都是多余的。
宋美齡顯然是后一種。
她的一生,論長度則跨越了三個世紀,論厚度則見證并參與了幾多巨變。這樣的人生,才叫傳奇,跟她一比,別人的人生叫平淡無奇。
她晚年性情趨于平和,但拒絕回憶,不寫回憶錄,不口述個人史。她不相信歷史,只相信上帝。她像武則天一樣,留下一塊無字墓碑。
即便如此,關(guān)于她的文字,早已汗牛充棟。隨手翻檢,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拼湊出一個符合自己審美與歷史觀的宋美齡。
但是,這些被緋聞、謠言與宣傳包裹的“宋美齡”,又有多少真實的成分呢?
01
▲抗戰(zhàn)演講中的宋美齡
宋美齡不像她的丈夫那樣愛寫日記,但她曾經(jīng)并不拒絕文字。相反,文字是她的武器。
她用英文寫作的時候多。她早年是一名極其優(yōu)秀的美國留學(xué)生,十年,塑造了她的習(xí)慣和個性的絕大部分。她說過,她身上唯一和東方搭邊的是她的臉孔。
抗戰(zhàn)時期,英文寫作、演講功底讓這位當時的第一夫人,變成了對外宣傳中國抗戰(zhàn)決心的一把好手。
1937年11月,她在南京寫下關(guān)于日軍空襲的一篇文章,發(fā)表于美國。作為國家第一夫人,她不喊空洞的口號,她知道打動人的地方,在于親歷的險境。
她寫道:“這是下午的二點四十二分。天氣很晴朗,天上有幾朵白云,靜止地停留在高空之中。三架日本重轟炸機,在云層罐隙的晴空里,自北向南,冉冉而來。尾后還有三架,高射炮向前面三架密集射擊?,F(xiàn)在后面三架也受到高射炮濃煙的包圍了。后面又來了三架,所以總共是九架。高出于云層的上面,我聽到了驅(qū)逐機聲,我所在的地方近軍用機場,這是敵人轟炸的目的地,所以高射炮的炮火非常猛烈,若干火花在我的面前閃爍地爆裂。幾架我方的驅(qū)逐機出現(xiàn)了,他們是在云層后面飛來的。我的上面,已聽到機關(guān)槍聲,雙方空軍正在云中角斗……”
像不像一名戰(zhàn)地記者?
她可以躲進防空洞,但她并沒有。正如她可以不上前線,但她上了。
在桂永清軍長被蔣介石下死命令24小時內(nèi)奪回蘭封縣城,而手下兩個師的兵力拼死強攻全部陣亡后,桂與部下光桿師長李良榮無言相對、淚如雨下之時,頭帶鋼盔、身著軍服的宋美齡竟然出現(xiàn)在陣地。
在71軍死守河南富金山的第九天,前沿陣地戰(zhàn)壕里的團長沈芝生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夫人,您、您、您怎么來這兒啦? ”軍長宋希鐮聞報后要來奉陪,被宋美齡嚴令擋在了山頭指揮部。
她給前線帶來了最急需的武器彈藥,帶來了蔣介石的親筆信,以及自己的真情鼓勵:“你們打得好!打得日寇聞風喪膽!”
在九江萬家?guī)X吳奇?zhèn)サ牡谒能娗把仃嚨厣?,宋美齡和軍長夫人龍文娛“軍服綁腿,步履矯健”,出沒在日軍飛機狂轟亂炸之下的防空洞里,僅差一步便可能被炸得粉身碎骨。她在陣前說:“這是的生死存亡之戰(zhàn),我正該上火線?!?/p>
她給上海前線戰(zhàn)士送生活補給品。車隊越過陣地時,遭到日軍猛烈炮火轟擊, 她的座車被炸翻,她摔斷數(shù)根肋骨,可仍然堅持向前線將士作了演講,并喊出“弟兄們, 跟我來”的戰(zhàn)斗口號,然后一頭暈倒在官兵們的歡呼聲中。
像不像一名前線將領(lǐng)?
02
▲宋美齡與蔣介石
在抗戰(zhàn)的炮火中,她沒有像其他官員夫人那樣,找個安全的地方養(yǎng)尊處優(yōu),而是跟廣大官兵一起,戰(zhàn)斗在最前線,多少次險些喪命于敵機的轟炸中。
評價一個人,不要看他/她在沒有選擇情況下的表現(xiàn),要看他/她在可以選擇情況下的表現(xiàn)。沒有選擇,那是被逼的,其實看不出人的本性??梢赃x擇,才是主動的,是一個人本性的直接反映。
抗戰(zhàn)時期的宋美齡,偉大就在這里。
你說作秀?在后方作秀,那叫精明;上前線作秀,那叫找死。
你說她不就是嫁了個好老公嗎?
還真不是。蔣宋結(jié)合的前提,不排除宋美齡有美人愛英雄的心理,但很大程度上是蔣介石硬蹭上來的。
蔣總統(tǒng)年輕時寫給宋小妹的情書:“功業(yè)宛如幻夢,獨對女士之才華容德戀戀終不能忘。”
1927年12月,亡命莫斯科的宋慶齡聽到兩人的婚訊,大為震驚。她說過:“他倆的結(jié)合只是的一部分,并不是愛情?!?/p>
事實上,宋美齡和蔣介石的一個重要媒人,正是孫中山。對蔣介石來說,除了愛情,最重要的衡量因素是,娶了孫中山夫人宋慶齡的妹妹,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繼承孫中山的遺產(chǎn),提升自己的身價。
這一切,在他們的婚姻成為既定事實的背景下,已經(jīng)變得毫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兩個人的結(jié)合,能否使對方變得更好?尤其是在蔣掌握了政權(quán)之后,宋美齡這個第一夫人,會不會復(fù)制紅顏禍國的歷史?
可以說,宋美齡出色地完成了她的家庭與社會雙重角色。
1930年中原大戰(zhàn)期間,蔣率部在前線,多次催促宋子文撥款支援。沒錢,這仗可怎么打?蔣不得不倚賴他這個妻舅。但宋子文反對戰(zhàn)爭,譴責戰(zhàn)爭造成的經(jīng)濟破壞,他對蔣的訴求無動于衷。
宋小妹急得不得了,做哥哥的工作也沒用。最后變賣首飾和房產(chǎn)支援丈夫,還以死相要挾,才讓宋子文改變了主意。蔣隨后打了勝仗。
宋美齡第二次救下丈夫是在西安事變。蔣被扣西安,宋多方營救。南京主戰(zhàn)派譏諷她,“彼一夫人耳,僅知營救丈夫而已”。她反駁道:“余雖為夫人,然余發(fā)言,絕非為營救丈夫之私意。倘委員長之死,果足為國家造福,則余必首先勸其犧牲?!?/p>
這通發(fā)言算是公私都兼顧,家國兩不忘。給滿分。
于是宋美齡力排眾議,甘愿犯險,奔赴西安施救。狼狽不堪的蔣介石見到宋美齡,瞬間流下熱淚,他說,當天早上讀圣經(jīng),正好讀到了這樣一句:“耶和華將有新作為,將令女子護衛(wèi)男子?!?/p>
史學(xué)家普遍認為,宋美齡塑造或彌補了蔣的個性缺陷,有利于蔣人格魅力的形成。據(jù)蔣介石的侍衛(wèi)官孫宗憲回憶:“大家知道,宋在的時候,蔣很少發(fā)火,因宋經(jīng)常向他規(guī)勸:像你這樣的身份,還能隨便發(fā)火罵人打人嗎?平常侍從人員聽到蔣的喊聲,進去時不免心悸,見到宋在,就如有了保護。”
抗戰(zhàn)期間,對于蔣宋婚姻,二姐宋慶齡改變了看法:“美齡真心愛蔣介石,蔣介石也同樣愛她。沒有美齡,他也許會壞得多?!?/p>
03
▲宋美齡在美國國會演講
如果一味地順從蔣介石,在上、生活中惟命是聽,那么宋美齡就不是我們今天要詮釋的宋美齡了。
宋美齡是蔣介石的妻子、秘書、翻譯、外交官、“后勤部長”。她不是一個花瓶,她是蔣的左膀右臂,她把第一夫人的功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蔣介石曾說,宋美齡一個人,抵得上60個師(一說20個師)。
這種肉麻話,自然不能當真。但我們要把它還原到具體的對話語境,才不至于產(chǎn)生誤解或反感。
當時是1941年,美國雜志業(yè)巨子、《時代》周刊老板魯斯訪華,首次建議宋美齡訪美,并說其效可抵30個師的兵力。但蔣介石則針鋒相對地說,有宋在旁襄助,其威力可抵60個師。
美國人的話是恭維,也是勸說。蔣的意思也很清楚,宋在國內(nèi)對他的幫助更大。
不過,蔣很快轉(zhuǎn)變了態(tài)度。所以才有了1943年宋美齡訪美,把第一夫人外交做到了極致。在當時的世界政壇上,沒有任何一個元首夫人,能出其右。
1943年2月18日,宋美齡在美國眾議院發(fā)表了一篇相當重要的演說。她必須把中國人民奮力抗戰(zhàn)的情況,生動地介紹給美國國會和美國人民,以喚起美國朝野對中國的同情與更進一步的支持。
“我們中國人民根據(jù)五年又半之經(jīng)驗,確信光明正大之甘冒風險,較諸卑鄙可恥之接受失敗,更為明智。”她在演講中說。
她的演講,不卑不亢。
宋美齡原僅計劃向眾議院發(fā)表演說,但又應(yīng)副總統(tǒng)兼參際議長華萊士之邀向參議院“說幾句話”。她在參議院的即興演講不時被掌聲打斷,有時會有近五分鐘的掌聲。
新澤西州一位家庭主婦,寄了一張三塊錢的匯票和一張上海男童在火車站哭泣的剪報至白宮,要求代為轉(zhuǎn)給宋美齡,送給那位在火車站哭泣的小朋友。這是宋美齡在國會演說經(jīng)由收音機轉(zhuǎn)播全美,打動千千萬萬美國人心田的最佳證明。
羅斯福明確表態(tài),將以上帝允許的最快速度,向中國提供援助。
宋美齡出訪美國取得極大成功,她個人的聲譽達到頂點。美國人民通過這位穿旗袍的美麗女性,認識了遙遠東方正在進行的戰(zhàn)爭的殘酷。
最愛君最佩服的,不是她成功出訪美國,而是她拒絕出訪英國。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英國雖與中國成為共同對日作戰(zhàn)的盟友,但仍然以帝國主義的態(tài)度對待中國。在緬甸失守問題上,中國方面指責英軍指揮不當,而英國方面,特別是軍方,則設(shè)法對此敗局輕描淡寫,并授意英國報界貶低中國軍隊的作用。
宋美齡和她的丈夫一樣,不掩飾對英國的惡感。
1942年5月18日,宋美齡致函美國總統(tǒng)助理居里談到中國民眾對英軍在緬甸戰(zhàn)場表現(xiàn)的失望:“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以來,我們的人民一直覺得領(lǐng)導(dǎo)人不是被英軍的缺陷無能蒙蔽就是被欺騙,一個問題被反復(fù)提出: 為什么我們的領(lǐng)導(dǎo)人要派遣部隊到緬甸? 當英國人所做的只是空談和撤軍,并把任何失敗的責任都歸咎于中國軍隊的情形下,中國軍隊進入緬甸不可能有成功的機會。”
訪美后,英國三次邀請她順道訪英,她都拒絕了。原因之一,就是看不慣英國這種所謂的盟友。
可以想象,英國的臉面因此受到了傷害,丘吉爾因此說她是一個任性的小姐。
04
▲開羅會議上“四巨頭”:蔣介石、羅斯福、丘吉爾、宋美齡(從左往右)
宋美齡真的有小姐脾氣。
這與她的成長環(huán)境有關(guān),作為三姐妹中的小妹,她自小得到的寵愛最多,也最嬌慣?;楹螅Y介石好幾次在日記中吐槽,美齡一鬧脾氣就打包回娘家。每次,都是蔣過去給她道歉賠禮,才將她請回來。
但她不是大事小事拎不清那種人。
在民族大義面前,她總是收起她的小姐脾氣??箲?zhàn)期間,她鬧情緒,回娘家,最后怕蔣分心,自己回到他身邊。
而她這種脾氣的典型體現(xiàn),就是愛憎分明,受不得委屈。見不得自己受委屈,也見不得自己的國家受委屈。所以她拒絕出訪英國,也就不難理解了。
訪美期間,胡適去聽過她的一場演講,然后在日記中說,她的同情與熱心是有的,只是一股虛驕之氣,“使我做惡心”。
宋美齡在演講中公開表示輕視歐洲戰(zhàn)場,只強調(diào)亞洲戰(zhàn)事的重要性。胡適的意思,其實是要她違背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講一堆正確的外交辭令。但這又有什么意思呢?美國人還嫌滿嘴正確的政客太少嗎?
出乎胡適的意料,蔣夫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狹隘,反而贏得了美國民眾的好感。
美國作家項美麗說,宋美齡對每件事都保持熱情、誠實的態(tài)度,并表現(xiàn)出有意思的冷嘲的模樣,同時具有成熟的演員、教師以及家的行動模式。
用另一個詞來形容,叫做率真。
名滿天下,丑聞、緋聞乃至謠言也隨之而來。她這種人的性格,有意思在于:關(guān)于她或她家族的八卦,她都要說兩句,以正視聽。如果八卦是假的,她鐵定要懟回去。如果八卦正好是真實的,她不會硬說成假的,相反,她會站在她的角度告訴眾人,你們的理解是錯的,吧啦吧啦。
她曾批駁有關(guān)她與蔣介石結(jié)婚的一些傳聞。她說,她1922年在孫中山家第一次見到蔣介石時就被對方迷住了,他遠比我二姐夫(指孫中山) 英俊。兩人一見鐘情,不管二姐及母親的反對,她跟定了蔣。她說“至于蔣介石和我結(jié)婚是為了走英美路線,那更是天大的笑話”。
美國一個專欄作家造謠她與美國訪華特使威爾基有一夜情,說得繪聲繪色。她知道后,直接走法律程序,強勢要求道歉和賠償精神損失。
西格雷夫在《宋家王朝》一書中說她訪美期間奢侈到一天換五次被單。這么微小而又關(guān)乎個人聲譽的謠言,她也要自辯:“(西格雷夫)再說余每日換被單五次”,實際“在二十四小時內(nèi)只睡一次,其他時間均有節(jié)目會客,與羅總統(tǒng)談話焉,有睡五次哉”?
關(guān)于孔宋家族發(fā)國難財?shù)妮浾?,她更是坐不住,要出來說兩句。
一個典型指控是說她大姐宋靄齡操控美元公債。多年以后,宋美齡詳細對美國記者說:“當孔祥熙去歐洲參加英王加冕禮時,公債價格在市場上突然暴跌。我先生和大家談起這件事,認為必須制止下跌。因此,我姐姐說她愿意以老百姓身份買進,以支撐市場。但實際上,她是替買進。后來,試圖逼公債下跌的真正的投機客被抓,卻反咬我姐姐投機。人們實在太奸邪不公了,故事就這么流傳,卻沒有人查證,就這么以訛傳訛流行開來?!?/p>
1946年夏,一群中國記者在廬山牯嶺小學(xué)訪問宋美齡,有記者問:宋子文和孔祥熙做了那么大的官,為何還要經(jīng)商賺錢?宋不高興地答道:“經(jīng)商賺錢有什么罪過?你們難道沒有看見美國的高官不少人出身于商界?”
大家可以對比一下,她對真實指控與虛假指控的不同回應(yīng)態(tài)度,很有意思。
從世俗的角度看,她這叫“蠢”。對我們搞歷史的人,她這叫“真”。比起那些毫無底線,嘴里吐不出半句真話的歷史人物,這位第一夫人可愛得多。
05
▲宋氏三姐妹:宋美齡、宋靄齡、宋慶齡(從左往右)
許多人自以為總結(jié)出宋氏三姐妹的個性特征:大姐愛錢,二姐愛國,小妹愛權(quán)。這種臉譜化的蓋棺定論看似精辟,其實離歷史真實相去十萬八千里。
三姐妹重逢在抗戰(zhàn)時期,拍下許多合影,向全國人民顯示,為了抗日,宋氏姐妹又走到一起了。你說哪一個不愛國?
真實的區(qū)別在于,宋美齡一生沒有改變她的精英立場,而宋慶齡則走進了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
抗戰(zhàn)時期,宋美齡接受美國《時代》周刊女記者采訪,兩人坐在一家酒樓餐廳的沙發(fā)上。宋美齡拿出煙來,讓女記者抽。女記者拒絕了,宋美齡自己抽起來。過了許久,女記者憋不住了,對蔣夫人說,其實我也抽煙,只是墻上的標語讓我不敢抽。
那標語寫著:禁止抽煙。還寫了禁止抽煙的理由,說是要把種植煙草的土地改種糧食,以支持抗戰(zhàn)。這個禁煙理由,直接把禁煙上升到愛不愛國的高度。沒想到,宋美齡這樣回答女記者:“那是寫給老百姓看的。”
她對老百姓談不上有啟蒙之功,也談不上同情之理解。她的世界終究是與眾隔離的。
在中國最需要推進民主、法治進程的時候,不少仁人志士,包括內(nèi)的有識之士,包括她的二姐,或懇切陳詞,或努力抗爭。而她在這一領(lǐng)域乏善可陳,沒有留下任何支持或同情的記錄。這恐怕是她漫長的一生中,最大的歷史局限性。
然而,越到晚年,她越不想多說什么。
除了1995年,紀念二戰(zhàn)勝利50周年時,98歲高齡的她在華盛頓參加了七八個小時的公開活動,從未露出疲態(tài)。她仍然無比懷念當年,她在美國刮起的“宋美齡旋風”。
—特別聲明:本文為企業(yè)作者上傳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觀點、快聞網(wǎng)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