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微世推網

掃一掃關注

當前位置: 首頁 » 快聞頭條 » 本地資訊 » 正文

不懂這8條,看不懂書法!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8-07-02 09:05:14    作者:微世推-實習王毅    瀏覽次數(shù):179
導讀

書法欣賞尤為重要,且審美缺失是當前書壇的重癥。很多人先不說自己不懂欣賞,而是一味盲目罵作丑書,連顏真卿、米芾、王鐸等都罵。想要看懂書法,實踐很重要。那么,掌握了一定基礎的書法愛好者應該如何鑒賞、點評書

書法欣賞尤為重要,且審美缺失是當前書壇的重癥。很多人先不說自己不懂欣賞,而是一味盲目罵作丑書,連顏真卿、米芾、王鐸等都罵。

想要看懂書法,實踐很重要。那么,掌握了一定基礎的書法愛好者應該如何鑒賞、點評書法?可以從如下八個方面入手。掌握了這8點,你就有發(fā)言權。

一、變化是否合乎情理。

漢字是由若干個線條式的筆畫有機的組合而成的,這若各個筆畫,尤其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筆畫,在字中不能長短、粗細、濃淡一模一樣,應該而且必須有所變化。這種變化是有據(jù)可循,有法可依,合乎情理的,才能算作書法。否則,字形就顯得死板,單調,也就無藝術可言。


二、字的“重心”能否給人以穩(wěn)健的感覺。

歐陽詢的字,初看起來,有搖搖欲墜之感,但仔細一看,它猶似千年古塔,雖欲傾卻“重心”不離地,依然穩(wěn)健如新。有些書法欠佳的字,平躺在紙上似乎四平八穩(wěn),不偏不倚,但如果一豎起來,則往往東倒西歪,中心不穩(wěn)。因此,要判別字的重心如何,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是,把紙一豎起來,看看它有沒有“倒塌”。

三、字勢是否自然。

宋代王安石有一句論書名言:“不必勉強方通神?!彼^“不必勉強”,就是歷來的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們都一致強調的要“自然得體”。王羲之說:字要“自然寬狹得所”,“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wěn)”。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獨擅一家之美”,關鍵在于“天質自然”。


四、布局是否一氣呵成、融會貫通。

一幅好書法作品,猶如一幅好山水畫,它必然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氣勢連貫,筆雖短而意卻連。汁白以當黑,疏密得當,給人以無窮的遐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書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是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要注意是否用的恰倒好處,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若是畫蛇添足,也會有損于整幅作品的藝術性。


五、看書法作品中的筆法是否有法度和新意。

書法藝術具有極強的繼承性,書寫者必須遵守一定的法度。但是,僅有繼承,甚至與古人寫的一模一樣,還稱不上真正書法藝術,充其量只能是他人的“奴書”,還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因此,在評論和欣賞書法作品時,要看作品中能否正確的處理好繼承與創(chuàng)新之間的關系。


六、作品是否具備時代性?

書法作品和文學作品一樣,與作者書寫時的心情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它的藝術風格常隨作者的年齡和心情的變化而變化。同一個書法家可以由于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心情而寫出不盡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來,如顏真卿中期寫的《多寶塔碑》,是在和平環(huán)境的得意之中寫就的,字勢端重渾厚,清晰悅目,成為楷書中的代表作。


顏真卿晚期寫的《祭侄文稿》則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兒不幸身亡之中寫就的,悲憤之情奪腔而出,于是,出現(xiàn)了筆畫濃淡、疏密、大小不一,甚至涂涂改改的粗曠、瀟灑的風格,成為行書中的代表作。因此,一定要把作品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去評論和欣賞,才有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七、欣賞書法要有想象力,要防止以實論實。

中國的書法具有象形性,字形是由特殊的線條筆畫結構而成的,對于這樣一種特殊的藝術,如果僅僅以實論實賦予一點想象就體味不出其中的妙處。所以,歷代的書法家們總是以豐富的想象力賦予書法藝術以合理的比喻。如王羲之把“橫”、“豎”兩畫分別比喻為“如孤舟之橫江諸”,“若春筍之抽寒谷”。梁武帝形容蕭子云的書法為“書如危峰阻目,孤松一枝,荊可負劍,壯士彎弓,雄人獵虎,心胸猛烈,鋒刃難當”;比喻蕭思話的書法為“舞女低腰,仙人嘯樹”,這就把兩種藝術風格截然不同的書法十分形象地描繪出來了。


八、用實踐去審美。

在縱觀一幅書法作品整體的美之后,還可從第一個字的第一筆看起,眼光一直跟隨筆跡移轉,按照原作者的筆意用眼用心把字“重”寫一遍,既是對書法作品進行一次“內模仿”的復寫。

通過這種心領神會的“內模仿”復寫,可以感受原作者運筆的方向和角度,筆鋒的著力點以及提按的輕重緩急,筆端的走勢和力度變化,筆畫之間的聯(lián)系和向背,筆畫的相互扶持和相互呼應,領會草書的風馳電掣、偃仰盤旋,真書的持重端莊、規(guī)行矩步,行書的從容婉約、疾徐如便,從而把握到書法的活力、意趣、風格和境界,才能有效地提高書法的欣賞水平。

 
(文/微世推-實習王毅)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發(fā)布者:微世推-實習王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fā)現(xiàn),立即刪除,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處理郵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0869號

粵ICP備16078936號

微信

關注
微信

微信二維碼

WAP二維碼

客服

聯(lián)系
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24在線QQ: 770665880

客服電話: 020-82301567

E_mail郵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眾號: weishitui

韓瑞 小英 張澤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饋

用戶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