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車越來越貴,合資車越來越便宜”是最近兩年很多人買車時的直觀感受之一。事實確實是這樣,隨著自主品牌的崛起,國產車已經(jīng)不再是我們印象中的“廉價、低質”的代名詞,而是逐漸開始往中高端走。
在這個過程中價格也相應地上漲了很多。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每個人都懂,國產車越做越好價格上漲我們也能理解,不過問題在于,國產車在價格上漲的同時似乎并沒有給我們帶來駕乘感受方面質的提升,國產車的質量提升幅度和價格上漲幅度不完全成正比。
以7-10萬元級別的入門級家用轎車為例,很多人在選車的時候往往會在自主標桿帝豪和合資特供福睿斯之間糾結,比來比去最后很多人還是選了帝豪,為啥?無非是帝豪配置更豐富一些,同價位如果選擇福睿斯只能買到乞丐版。不過我們要是冷靜下來仔細思考一下的話,會發(fā)現(xiàn)這些配置并非剛性需求,而是可有可無的配置,比如LED日行燈、車內花粉過濾、彩色中控大屏、多功能方向盤、電動天窗等等。
經(jīng)常開車的人應該知道,這些配置我們日常駕駛中用的并不多,有了固然更加方便一些,而沒有也不會影響正常的行駛。多了這些配置不會讓我們行車過程中的心情愉悅多少,反而是一些行駛過程中的小毛病會讓我們的駕駛過程非常鬧心,比如松散的底盤、不知何處來的異響、無休止的頓挫、口哨聲等等,這些都是國產車的通病,國產車在越來越貴的同時并沒有在裝配工藝、質量控制以及三大件上下足夠的工夫,而是將更多的心思花在了表面工夫上,比如加個日行燈、來個懸浮中控大屏、換個漂亮的鋁合金輪轂,更有甚者專注所謂的“設計”,將全部精力花在了外形的精雕細琢上,忽視了最關鍵的三大件和基本的被動安全,某些外形漂亮、賣得火爆的爆款車型,一出事故就原形畢露,實在讓人不寒而栗。
向上發(fā)展是每個汽車品牌都無法避開的階段,國產車也一樣,而這個過程中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價格上漲,但是別忘了,價格上漲是以品質提升為基礎的,貴要貴的有道理,大多數(shù)消費者不是三歲小孩,不會只因為漂亮的外形和眼花繚亂的配置就敞開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