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應用商店搜索下載 “中醫(yī)智庫” App,獲取更多中醫(yī)知識、養(yǎng)生食療方、名家醫(yī)案
對中醫(yī)藥有些了解的人可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拔來當柴燒”。茵陳、青蒿均是臨床的常用中藥,因此,一般老百姓聽到這句諺語,可能會理解成:茵陳與青蒿為同種植物,幼嫩時為茵陳,成熟時為青蒿,再老了就只能當柴燒。在河北、山東、江蘇、福建等地區(qū),的確有人將茵陳的老枝作為青蒿使用;在東北地區(qū)地區(qū),也有人將濱蒿的幼苗作為中藥茵陳入藥,將其老枝作為中藥青蒿使用。那么,這樣的使用方法是否正確呢?茵陳、青蒿是來自于同一種植物嗎?它們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究竟是什么呢?
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就有茵陳、青蒿的記載,且二者不是一物,分別被列為上品、下品。明代醫(yī)家陳嘉謨也曾在《本草蒙筌》中詳細解釋道:“按諺云,三月茵陳四月蒿,人每誦之,只疑兩藥一種,固分老嫩而異名也,殊不知葉雖近似,種卻不同。草(青)蒿葉背面俱青,且結(jié)花實;而茵陳葉面青背白,花實全無。況遇寒冬,尤大差異,茵陳莖干不凋,至春復舊干上發(fā)葉,因干陳老,故名茵陳;草(青)蒿莖干俱凋,至春再從根下起苗,如草重出,乃名草(青)蒿。
發(fā)舊干者三月可采,產(chǎn)新苗者四月才成,是指采從先后為云,非以苗分老嫩為說也”?,F(xiàn)代中藥學研究認為:茵陳為菊科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干燥地上部分,而青蒿為菊科植物青蒿或黃花蒿的全草。由此可見,雖然中藥茵陳和青蒿都為菊科植物,但二者來自于不同的屬。因此,將茵陳、青蒿混用是不科學的。
茵陳、青蒿不僅不是來自于同一種植物,且二者的功效也差別較大。茵陳又稱茵陳蒿,性涼,味苦、辛,入肝、脾、膽、膀胱經(jīng),具有清熱利濕的功效,常用于治療濕熱黃疸、小便不利、風癢瘡疥等癥。青蒿又稱草蒿、野蘭蒿,性寒,味苦、微辛,入肝、膽經(jīng),具有清熱、解暑、除蒸的功效,多用于治療溫病、暑熱、骨蒸勞熱、瘧疾、痢疾、疥瘡、瘙癢等癥。茵陳善清熱利濕,為治黃疸之要藥,常與梔子配伍,以利濕消腫;治寒濕陰黃、肢體逆冷者,常將茵陳與附子·、干姜、炙甘草配伍;治風癢疥瘡,可用茵陳煎湯熏洗患處。青蒿則為苦寒之藥,能清瀉肝膽和血分之熱,專解骨蒸勞熱,古方多單用之;青蒿善泄暑熱之火,且泄火熱而不耗氣血;若瀉陰分之火,常將青蒿與沙參、地骨皮、秦艽、鱉甲、地骨皮配伍,能引骨中之火行于肌表;治外感暑熱,常將青蒿配伍藿香、佩蘭、滑石等;治溫熱病寒熱往來及瘧疾等癥,可將青蒿與和黃芩、半夏、竹茹等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