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眼斜,須用防風(fēng)、羌活、竹瀝為主。
手足搐搦,須用防風(fēng)、羌活為主。左癱屬血虛,須用川芎、當(dāng)歸為主。
右癱屬氣虛,須用參、術(shù)為主。諸風(fēng),須用防風(fēng)、羌活為主。
傷寒頭痛,須用羌活、川芎為主。
遍身疼痛,須用蒼術(shù)、羌活為主。發(fā)汗,須用麻黃、桂枝為主。
久汗不出,須用紫蘇、青皮為主,表熱,須用柴胡為主。
止汗,須用桂枝、芍藥為主。里熱,須用黃連、黃芩為主。
大熱譫語(yǔ),須用黃芩、黃連、黃柏、梔子為主。
發(fā)狂大便實(shí),須用大黃、芒硝為主。
發(fā)渴,須用石膏、知母為主。胸膈膨悶,須用桔梗,枳殼為主。
心下痞悶,須用枳實(shí)、黃連為主。懊,須用梔子、豆豉為主。
虛煩,須用竹葉、石膏為主。不眠,須用枳實(shí)、竹茹為主。
鼻干不得眠,須用葛根、芍藥為主。發(fā)斑,須用玄參、升麻為主。
發(fā)黃,須用茵陳、桅子為主。中寒陰癥,須用附子、干姜為主。
中暑,須用香薷、扁豆為主。中濕,須用蒼術(shù)、白術(shù)為主。
瀉心火,須用黃連為主。瀉肺火,須用黃芩為主。瀉脾火,須用芍藥為主。
瀉胃火,須用石膏為主。瀉肝火,須用柴胡為主。瀉腎火,須用知母為主。
瀉膀胱火,須用黃柏為主。瀉小腸火,須用木通為主。瀉屈曲之火,須用梔子為主。
瀉無(wú)根火,須用玄參為主。內(nèi)傷元?dú)?,須用黃、人參、甘草為主。
脾胃虛弱,須用白術(shù)、山藥為主。消食積,須用麥芽、神曲為主。
消肉積,須用山楂、草果為主。消酒積,須用黃連、干葛、烏梅為主。
消冷積,須用巴豆為主。消熱積,須用大黃為主。六郁,須用蒼術(shù)、香附為主。
結(jié)痰,須用栝蔞、貝母、枳實(shí)為主。濕痰,須用半夏、茯苓為主。
風(fēng)痰,須用白附子、南星為主。痰在四肢經(jīng)絡(luò),須用竹瀝、姜汁為主。
痰在兩脅,須用白芥子為主。老痰,須用海石為主。肺寒咳嗽,須用麻黃、杏仁為主。
肺熱咳嗽,須用黃芩、桑白皮為主。咳嗽日久,須用款冬花、五味子為主。
氣喘,須用蘇子、桑白皮為主。
瘧疾,新者宜截,須用常山為主;瘧疾久者宜補(bǔ),須用白豆蔻為主。
痢疾初起者宜下,須用大黃為主;痢屬熱積氣滯,須用黃連、枳殼為主,
里急后重者,須用木香、檳榔為主;久痢白者屬氣虛,須用白術(shù)、茯苓為主;
久痢赤者屬血虛,須用當(dāng)歸、川芎為主。
泄瀉須用白術(shù)、茯苓為主∶
水瀉須用滑石為主,
久瀉須用訶子、肉豆蔻為主,(或加柴胡、升麻,升提下陷之氣,其瀉自止,)
霍亂,須用藿香、半夏為主,嘔吐,須用姜汁、半夏為主。
咳逆,須用柿蒂為主。
吞酸,須蒼術(shù)、神曲為主。
嘈雜,須用姜炒黃連、炒桅子為主。
順氣須用烏藥、香附為主。
痞滿,須用枳實(shí)、黃連為主。
脹滿,須用大腹皮、濃樸為主。
水腫,須用豬芩、澤瀉為主。
寬中須用砂仁、枳殼為主。
積聚,須用三棱、莪術(shù)為主。
積在左是死血,須用桃仁散結(jié)為主;
積在右是食積,須用香附、枳實(shí)為主;
積在中是痰飲,須用半夏為主。黃膽,須用茵陳為主。
補(bǔ)陽(yáng)須用黃、附子為主;
補(bǔ)陰須用當(dāng)歸、熟地為主;
補(bǔ)氣須用黃、人參為主,補(bǔ)血須用當(dāng)歸、生地為主。
破瘀血須用歸尾、桃仁為主。
提氣須用升麻、桔梗為主。癆熱痰嗽聲嘶,須用竹瀝、童便為主。
暴吐血,須用大黃、桃仁為主。久吐血,須用當(dāng)歸、川芎為主。
衄血,須用枯黃芩、芍藥為主。止血須用京墨、韭汁為主。
溺血,須用梔子、木通為主。虛汗,須用黃、白術(shù)為主。
眩暈,須用川芎、天麻為主。
麻者是氣虛,須用黃、人參為主。
木者是濕痰死血,須用蒼術(shù)、半夏、桃仁為主。
癲屬心,須用當(dāng)歸為主??駥俑?,須用黃連為主。
癇癥,須用南星、半夏為主。健忘,須用遠(yuǎn)志、石菖蒲為主。
怔忡驚悸,須用茯神、遠(yuǎn)志為主。虛煩,須用竹茹為主。
不寐,須用酸棗仁為主。頭左痛,須用芎、歸為主;
頭右痛,須用參、為主;頭風(fēng)痛,須用本、白芷為主;
諸頭痛,須用蔓荊子為主。
中醫(yī)諸病之主藥【二】
烏須黑發(fā),須用何首烏為主。
耳鳴,須用當(dāng)歸、龍薈為主。
鼻中生瘡,須用黃芩為主。
鼻塞聲重,須用防風(fēng)、荊芥為主。
鼻淵,須用辛夷仁為主。
口舌生瘡,須用黃連為主。
牙痛,須用石膏、升麻為主。
眼腫,須用大黃、荊芥為主。
眼中云翳,須用白豆蔻為主。
翳瘴,須用蒺藜、木賊為主。
內(nèi)瘴昏暗,須用熟地黃為主。
肺癰肺痿,須用薏苡仁為主。
咽喉腫痛,須用桔梗、甘草為主。
結(jié)核瘰,須用夏枯草為主。
心胃痛,須用炒桅子為主。
腹痛,須用芍藥、甘草為主。
腹冷痛,須用吳茱萸、良姜為主。
止諸痛,須用乳香、沒藥為主。
腰痛,須用杜仲,故紙為主。
脅痛,須用白芥子、青皮為主。
手臂痛,須用薄桂、羌活為主。
疝氣,須用小茴香、川楝子為主。
香港腳濕熱,須用蒼術(shù)、黃柏為主。
下元虛弱,須用牛膝、木瓜為主。
痿,須用參、為主。
肢節(jié)痛,須用羌活為主。
半身不遂,須用何首烏、川、草烏為主。
諸痛在上者屬風(fēng),須用羌活、桔梗、桂枝、威靈仙為主;
在下者屬濕,須用牛膝、木通、防己、黃柏為主。
消渴,須用天花粉為主。
生津液須用人參、五味子、麥門冬為主。
赤白痢,須用茯苓為主。
遺精,須用龍骨、牡蠣為主。
小便閉,須用木通、車前子為主。
大便閉,須用大黃、芒硝為主。
便血,須用槐花、地榆為主。
痔瘡,須用黃連、槐角為主。
脫肛,須用升麻、柴胡為主。
諸蟲,須用使君子、檳榔為主。
婦人諸病,須用香附為主。
婦人腹痛,須用吳茱萸、香附為主。
婦人經(jīng)閉,須用桃仁、紅花為主。
婦人血崩,須用炒蒲黃為主。
婦人帶下,須用炒干姜為主。
婦人安胎,須用條芩、白術(shù)為主。
婦人產(chǎn)后虛熱,須用炒黑干姜為主。
婦人產(chǎn)后惡露不行,須用益母草為主。
婦人難產(chǎn),須用芎、歸為主。
婦人乳汁不通,須用穿山甲為主。
婦人吹乳,須用白芷、貝母為主。
小兒疳積,須用蘆薈、蓬術(shù)為主。
小兒驚風(fēng),須用朱砂為主。
諸毒初起,須用艾火灸之為主。
發(fā)背,須用槐花為主。
癰疽,須用金銀花為主。
敗膿不去,須用白芷為主。
惡瘡,須用貝母為主。
疔瘡,須用白礬為主。
便毒,須用穿山甲、木鱉子為主。
魚口瘡,須用牛膝、穿山甲為主。
疳瘡,須用五倍子為主。
楊梅瘡,須用土茯苓為主。
濕瘡,須用輕粉、黃柏為主。
杖瘡跌傷,須用童便、好酒為主。
疥瘡,須用白礬、硫磺為主。
癜風(fēng),須用密陀僧為主。
諸瘡腫毒,須用連翹、牛蒡子為主。
破傷風(fēng),須用南星、防風(fēng)為主。
湯燙火燒,須用白礬、大黃為主。
犬咬傷,須用杏仁、甘草為主。
癲狗咬傷,須用斑蝥為主。
蛇咬傷,須用白芷為主。
中諸毒,須用香油灌之為主。
中砒毒,須用豆豉、蚯蚓為主。
諸骨哽喉,須用狗涎頻服為主。
治病一定有主藥,不用主藥便是錯(cuò)。
火結(jié)必要用大黃,枳殼枳實(shí)緊跟著。
寒結(jié)必要用巴豆,三棱莪術(shù)緊跟著。
實(shí)結(jié)必要用山甲,蝎子蜈蚣緊跟著。
調(diào)氣必要用木香,擯榔元胡緊跟著。
透堅(jiān)必要用牙皂,細(xì)辛辛夷緊跟著。
破血必要用桃仁,紅花赤芍緊跟著。
脾脹必要用干漆,火麻郁仁緊跟著,
暖胃必要用硫黃,丹參玉竹緊跟著。
腰疼必要用杜仲,續(xù)斷艾葉緊跟著。
陷下必要用洋參,三生(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狗脊緊跟著。
去蟲必要用榧子,蕪荑使君緊跟著。
順氣必要用香附,烏藥腹毛緊跟著。
通淋必要用斑螫,川漆萆薢緊跟著。
清心必要用黃連,連翹梔子緊跟著。
老痰必要用砒霜,雄黃綠豆緊跟著。
助脾必要用馬前,虎骨猴骨緊跟著。
定痛必要用良姜,宿砂益智緊跟著。
治疥必要用斑(斑螫)麻(麻黃),大楓蓖麻緊跟著,
治瘡必要用神燈,艾絨乳(乳香)沒(沒藥)緊跟著。
治疔必要用蒜灸,烏金(烏金膏,巴豆炒黑研細(xì),用水調(diào)涂患處,以膏藥貼之。)
菊花(內(nèi)服甘菊湯,方見卷四疔瘡門)緊跟著。
治邪必要用銅(自然銅)砂(避陽(yáng)砂),良姜葛根緊跟著。
補(bǔ)氣必要用黨參,炙芪白術(shù)緊跟著。
補(bǔ)血必要用芎歸,生地酒芍緊跟著。
補(bǔ)陰必要用熟地,山藥萸肉緊跟著。
補(bǔ)火必要用肉桂,干姜附子緊跟著。
滋陰必要用黃柏,知母丹皮緊跟著。
(以上一藥為君)麻黃杏仁療寒嗽,芥子半夏緊跟著。
款冬紫菀療虛嗽,百合五味緊跟著。
川烏草烏療風(fēng)痹,桂枝靈仙緊跟著。
黑姜吳萸療翻胃,丁香胡椒緊跟著。
蒼術(shù)麻黃療風(fēng)寒,羌活獨(dú)活緊跟著。
川貝蔞霜療火痰,蘇子菔子緊跟著。
烏梅五倍療虛脫,龍骨牡蠣緊跟著。
烏賊訶子療帶下,阿膠肉果(肉豆寇)緊跟著。
條參云苓療陰虛,骨皮枸杞緊跟著。
霍香杷葉療逆氣,赤石滑石緊跟著。
芫花大戟療水腫,牽牛防已緊跟著。
瓜萎天冬療結(jié)胸,川貝川樸緊跟著。
苦參赤苓療濕癢,蛇床白芷緊跟著。
槐花地榆療崩漏。荊芥秦艽緊跟著。
前胡元參療頭風(fēng),薄荷柴胡緊跟著。
白附天麻療風(fēng)痰,僵蠶郁金緊跟著。
桔梗豆根療喉風(fēng),牛子射干緊跟著。
三七蓮子療諸血,黃芩童便緊跟著。
黃芪(用生)防風(fēng)療自汗,棗仁麥皮緊跟著。
蘆薈胡連療陰熱,澤瀉車前緊跟著。
小茴川椒療腎氣,宿砂故紙緊跟著。
菖蒲柏仁療心疾,茯神遠(yuǎn)志緊跟著。
葶藶桑皮療肺喘,礞石朱砂緊跟著。
石膏知母療熱渴,香薷糯米緊跟著。
川楝茴香療疝氣,蘆巴巴戟緊跟著。
升麻柴胡療氣陷,干葛潞黨緊跟著。
扁豆薏苡療泄瀉,豬苓木通緊跟著。
土鹼紅糖療菸毒(洋煙),大黃芒硝緊跟著。
臨床諸證主藥
1、肝
補(bǔ)肝陰:山萸、枸杞子、地黃、五味子、首烏、阿膠、沙苑蒺藜、白芍。
斂肝氣:棗仁、烏梅、木瓜、龍骨。
疏肝氣:柴胡、香附、木香、佛手。
破肝氣:三棱、枳實(shí)、青皮。
散肝風(fēng):鉤藤、桑葉、菊花、薄荷。
瀉肝經(jīng)濕熱:龍膽草、連翹、土茯苓。
散肝熱:草決明、夏枯草、野菊花、青蒿。
涼肝血:生地、赤芍、紫草、側(cè)柏葉、白茅根、懷化、丹皮,熊膽。
破肝血:桃仁、莪術(shù)、五靈脂、血竭、鱉甲、歸尾、益母草。
2、心
補(bǔ)心氣:龍眼肉、茯神、五味子。
補(bǔ)心血:生地、當(dāng)歸、丹參、柏子仁、五味子、棗仁。
瀉心熱:黃連、木通、燈心、連翹、竹葉。
涼心血:犀角、生地、紫草、射干。
通心氣:菖蒲、遠(yuǎn)志、安息香,順手香。
祛心寒:桂心、元胡。
鎮(zhèn)心怯:朱砂、珍珠、代赭石。
安神:龍齒、朱茯神。
3、脾
補(bǔ)脾:白術(shù)、大棗、山藥、黨參、炙草。
健脾:白寇、肉豆蔻、砂仁。
醒脾:木香、藿香、菖蒲、紅豆蔻,砂仁。
溫脾:干姜、附子、益智仁、草果、胡椒。
消脾氣:山楂、神曲、枳殼、陳皮。
散脾濕:防風(fēng)、蒼術(shù)、厚樸。
燥脾濕:白術(shù)、蒼術(shù)、紅豆蔻、伏龍肝、川椒、陳皮、蛇床子。
滲脾濕:茯苓、芡實(shí)、扁豆、山藥。
升提中氣:升麻、柴胡、煨葛根。
4、肺
補(bǔ)肺陰:北沙參、麥冬、百合。
補(bǔ)肺氣:人參、黃芪、山藥。
降肺氣:旋復(fù)花、杏仁、蘇子、馬兜鈴、葶藶子。
斂肺氣:五味子、烏梅、訶子、粟殼。
散肺寒:麻黃、紫蘇、生姜、青蔥、丁香。
清肺熱:石膏、貝母、知母、黃芩、沙參、天冬、麥冬、地骨皮。
5、腎
滋腎陰:熟地、阿膠、龜板、女貞子、枸杞子、首烏、桑椹子、核桃肉。
溫腎陽(yáng):菟絲子、巴戟、肉蓯蓉、鎖陽(yáng)、鹿膠、狗脊、海狗腎。
補(bǔ)命火:附子、肉桂、仙茅、胡蘆巴、淫羊霍、蛤蚧、雄蠶蛾、補(bǔ)骨脂。
固腎:覆盆子、金櫻子、桑螵蛸、訶子、五味子、龍骨。
瀉腎火:知母、黃柏、丹皮、生地。
瀉腎濕:土茯苓、苦參、防己、木瓜。
6、三焦
補(bǔ)上虛:人參、黃芪、龍眼、桂心。
補(bǔ)中虛:白術(shù)、山藥、炙草、大棗。
補(bǔ)下虛:附子、肉桂、地黃、枸杞子。
瀉上火:連翹、黃芩、梔子、生地。
瀉中火:石膏、石斛、青黛、龍膽草。
瀉下火:黃柏、知母、丹皮。
7、膽
散膽熱:柴胡。
瀉膽火:龍膽草、青黛、大青葉。
溫膽:棗仁、山萸、半夏。
鎮(zhèn)膽:龍骨。
8、胃
補(bǔ)胃:大棗、黃芪、山藥、甘草。
養(yǎng)胃陰:扁豆、玉竹、沙參、麥冬、石斛。
升胃氣:葛根、升麻,憶草怎么樣。
降胃氣:枳殼、半夏、陳皮、瓜簍。
溫胃:良姜、益智仁、砂仁、烏藥、蓽撥、丁香。
清胃熱:石膏、石斛、花粉、蘆根、蒲公英、貫眾、大黃。
瀉胃濕熱:扁蓄、木瓜、茵陳。
9、大腸
補(bǔ)大腸:淫羊霍、韭菜、訶子肉、百合。
溫大腸:破故子、胡椒。
清大腸熱:黃柏、知母、生地、地榆、白頭翁、連翹。
開大腸熱結(jié):大黃、芒硝。
開大腸寒結(jié):巴豆霜、硫磺、川椒。
潤(rùn)腸燥:當(dāng)歸、桃仁、胡麻、冬葵子、肉蓯蓉、郁李仁、蜂蜜。
澀大腸:訶子、御米殼、赤石脂、煨肉果。
10、小腸
寬小腸氣:小茴、橘核、荔枝核。
瀉小腸濕熱:木通、海金來(lái)自:紫竹仙姑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