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段對豫章書院親歷者的采訪,妹子很漂亮,說的內(nèi)容很嚇人。
一年多前,我寫過一篇有關(guān)楊永信的文章,引起挺大關(guān)注,所以我想我的關(guān)注者,應該都知道楊永信是誰了,如果你不知道豫章書院是什么,我大概介紹一下。
10月25日,知乎網(wǎng)友@溫柔在他的知乎專欄文章《中國還有多少楊永信》里,指控江西南昌豫章書院,用體罰,毆打,限制人身自由,強迫勞動等方法“改造”學生,而學生害怕,通過私信求助。
和楊永信的事情一樣,這里的孩子有的是被家長騙來的。
有的是被學院抓去的。
然后就是砸掉手機,限制人身自由,毆打。
然后就是在南昌快40度的天里,被丟在小黑屋里,放著不動。
先通過幾天的監(jiān)禁讓人絕望,不敢反抗,之后再對學生實行勞動改造,動不動伴以拳打腳踢。
你們看過那些號稱真實的犯罪小說,電視劇或者紀錄片嗎,里面警察對看守所犯人就是這么干的,但關(guān)鍵是這些是學生啊,并沒有犯罪啊。
不只是這一個人這么說,還有更多其他學員出來爆料。
更有表示可以為自己說的話負法律責任,所以不用打碼的學生站出來說話。
有網(wǎng)癮的,有談戀愛的,當然也有打架斗毆的,但更多的還是不服管教的。
在豫章書院的招生簡章里,這樣寫道:
教學對象:
1:網(wǎng)絡成癮
我國網(wǎng)民60%是18歲以下的青少年。有一定比例的未成年網(wǎng)民涉黃。江西省少管所中暴力型犯罪的少年犯達70%以上,而網(wǎng)絡游戲中的暴力因素則是犯罪的主要誘因之一。此外,在校學生犯罪率上升,校園暴力案件不斷發(fā)生。
2:厭學、啃老、懶惰、叛逆
青少年價值取向發(fā)生變化,道德認知模糊,社會責任感、家庭責任感淡薄,傳統(tǒng)文化缺失,受商業(yè)文化影響較大。 青少年占據(jù)社會資源過少,生活經(jīng)驗不足,遇到問題就逃避,因此引發(fā)心理脆弱的后遺癥問題。缺乏社會責任感、崇尚自我為中心、依賴他人服務已成為部分青少年的通病。
3:性行為早熟混亂
青少年性失誤現(xiàn)象逐漸增多。根據(jù)某醫(yī)院人流室一項調(diào)查統(tǒng)計,該醫(yī)院2008年平均每季度實施的人流手術(shù)中,未婚流產(chǎn)女性就占七成左右;其中不乏十五六歲少女,最小的還是小學四年級。部分青少年為追求刺激感,做出父母想未敢想,聞所未聞的混亂行為。
除了“網(wǎng)癮”以外,性行為早熟,厭學,啃老,懶惰,叛逆,都是應該被送進來改造的理由。
而且招生簡章里帶有很明確的語言誘導,基本邏輯在
“你管不了你的孩子,如果不把他們送來,他們就會從網(wǎng)癮變成少年罪犯。”
“就會從厭學變成啃老,以后要吃你的喝你的,依賴他人。”
“就會從性早熟,變成未成年十五六歲就墮胎,流產(chǎn)的少女,做出想未敢想,聞所未聞的混亂行為?!?/p>
所以趕緊把你的孩子送來吧,我們幫你打服TA,讓TA成為一個聽話的乖寶寶。
——本質(zhì)上還是一個幫家長,快速讓孩子聽話的機構(gòu)。
當然這事已經(jīng)受到官媒關(guān)注,豫章書院已經(jīng)被相關(guān)部門處罰,追責,并表示以后不會有體罰再出現(xiàn)了。
引起公眾注意,讓有關(guān)部門迫于壓力不得不做出反應。其實說到底我們能做的,就只有這樣了。
所以說點別的。
和楊永信事件一樣,果然這件事曝光以后,家長們還是振振有詞。
當時我的公眾號后臺,也有不少家長說自己實在沒辦法了,只能把孩子送去這樣的地方才行。
他們會問我:
“你生過孩子,養(yǎng)過孩子嗎?”
“你知道遇到不聽話的孩子,有多痛苦嗎?”
“你知道我當時決定把他送去的時候,經(jīng)歷了多難的抉擇嗎?”
其實這些家長說的也有一些道理,確實會把孩子送去這些地方的,大多都已經(jīng)沒有辦法了,他們的正常生活已經(jīng)被孩子嚴重影響了,“不得不”把孩子送去。
比如臨沂市的唐先生。
他說自從自己和妻子離婚以后,他就越來越管不住自己的兒子了,自己兒子每天都要玩電腦玩到晚上11點,如果說他,他就會回嘴,后來有一次,說得重了,兒子直接把家里門給砸了。
他承認,自己已經(jīng)完全沒有管住自己孩子的能力了,所以迫不得已,只能把孩子送去戒網(wǎng)癮學院。
“你看孩子不聽話,電擊了一下就聽話了,這不是很好嗎?”
再比如濱州的趙女士。
她說自己孩子經(jīng)常逃課,在初中的時候,他們靠打罵,還能管得了自己的孩子,但是到了高中,孩子不怕了,就管不住了。
有一次,她繼續(xù)打罵孩子,結(jié)果孩子還了手,她“實在沒有辦法”,只能把孩子送去糾正中心了。
“我平時脾氣急啊,你知道吧,看到孩子不對,我就亂發(fā)脾氣,我們夫妻兩個也打架。但是現(xiàn)在全家都不再吵架了”。她在電話里的聲音有點羞澀:“為了孩子(去了網(wǎng)戒中心),我們?nèi)业氖找嫣罅?。?/p>
“哎呀,對我來說,他們就是活菩薩啊,簡直把我給救了?!?br>
是的,有的孩子確實不服管教,有的孩子確實桀驁不馴,你們在做決定的時候可能也確實痛苦。
沒什么好不承認的,這是事實,但其實每一個可以稱之為選擇的事情上,都是很難的,否則也算不上是選擇了。
比如面對女性學術(shù)工作者沒有男性成就高的這一事實,浙大老師馮剛選擇認為“女性就是不如男性”,從而在微博上發(fā)表了許多他認為是“事實”的言論。
“證明學術(shù)界不是女性的地盤!”
作為一個男性,在有數(shù)據(jù)支撐下,選擇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是可以理解的。
但還有更多的學術(shù)圈人士,選擇不這樣武斷的下結(jié)論。
他們認為之所以女性學術(shù)成果沒有男性多,和長久以來這個世界對女性的歧視也有關(guān)系,既然也有諸如居里夫人,屠呦呦等幾十個女性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更多女性科研工作者,為這個世界科學的發(fā)展做著貢獻,就不應該這樣武斷的歧視女性科學工作者。
在那些男性絕對強權(quán)的年代里,選擇相信“男女平等”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因為那時候男性就是占據(jù)了社會的絕對優(yōu)勢,創(chuàng)造了那時候社會上絕大多數(shù)科研,成果的事實。
但有些人,就是看不慣女性的權(quán)利被壓制,內(nèi)心充滿對這種不公平的憤慨——他們選擇了后者,這些選擇也漸漸讓“男女平等”這一概念逐漸深入人心,讓我們現(xiàn)在可以輕而易舉做出“男女平等”這樣的判斷。
雖然從宏觀的角度來說,女性現(xiàn)在獲得和男性一樣受教育,工作,奮斗的權(quán)利,是因為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生產(chǎn)方式的改變。
但歷史上,每一個在男性強權(quán)的社會里,能做出“相信男女平等”選擇的人,都很困難,但也全都值得尊敬。
再比如1961年4月,納粹第三帝國黨衛(wèi)軍中校阿道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審。艾希曼在二戰(zhàn)中負責了將全歐洲猶太人運輸至集中營及屠殺的大部分工作。
在審判席上,艾希曼優(yōu)雅從容,他并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什么,他認為自己這一切都是在服從命令,在納粹德國那樣的氣氛下,他選擇不懷疑命令的正當性,并始終強調(diào)“一切都是依命令行事”。
阿道夫·艾希曼
但就是同樣在納粹德國,就是有德國企業(yè)家奧斯卡·辛德勒,認為納粹對猶太人趕盡殺絕的種族滅絕是錯誤的,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傾家蕩產(chǎn)也要保護超過1200名猶太人。
真實的辛德勒的名單
無論辛德勒之前做過什么,之后做過什么,他能在那樣的氣氛中,冒著巨大的風險,做出保護猶太人的選擇,就是非常偉大的。
事實上,我們是一個怎樣的人,很大一部分就來自于我們在這些兩難時候,做出怎樣的選擇。
事實上,做出那些人人都會做出的選擇一點并不難。比如生一個孩子,喂他吃飯,給他穿衣服,我養(yǎng)一只貓,一只狗也會這么做。困難的就是你如何教育他,如何耐心的讓他成為一個能和他人相處的人。困難的就是當他影響你正常生活的時候,你能不能不濫用自己監(jiān)護人的權(quán)利,給他基本的人權(quán)。
困難的就是,當你覺得他“無可救藥”,“管不了了”的時候,選擇不把他送去集中營一般的那些學院,讓他們接受勞改犯人一樣的待遇。
上周從北京回上海的時候,隔壁座坐了一個爸爸,抱著自己的女兒。
火車開了沒多久,女兒就提出了很無理的要求,開始哭鬧,聲音很大,那個爸爸使出渾身解數(shù)也沒辦法讓女兒安靜下來。
——他當然可以選擇就放在那里不管,然后和其他不滿的人表示,小孩子,沒辦法,多理解一下,我也沒得選。
但他沒有,他把孩子抱到了車廂連接處,一直哄到孩子睡著了才回來,而且回來以后為了讓孩子安心睡覺,直接把座位讓給孩子坐,他就那么站了有快三個小時。
所以有時候其實并不是你沒得選,只是你覺得那個選擇太辛苦,不愿意去選。
我有個表弟,成績也非常差,也經(jīng)常玩電腦到深夜,也叛逆,也沖著她媽媽對吼,甚至上了初中還往人臉上吐口水,他爸爸打他,他還手。
他媽媽也痛苦,也歇斯底里,也難過,但她并沒有選擇把他送去暴力治療,而是選擇用最大的耐心陪伴孩子,陪孩子念書到深夜。因為她知道這孩子這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他們父母感情不合了一段時間,當父母天天在家里吵架的時候,是很難管好小孩的。
小孩不是缺乏拳打腳踢,而是因為童年缺愛。
現(xiàn)在我那個表弟去念大學了,就和其它所有孩子一樣,而且和媽媽的感情非常好,很感謝媽媽。
他我看著他長大,看到這一點點的變化。我知道這一路上他媽媽很不容易,但他媽媽就是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我相信就算我非常不聽話,我父母也會做出一樣的選擇,不會把我送去什么奇怪的糾正中心,讓我在拳打腳踢中“被聽話”的。
因為我知道,他們愛我。
所以當那些家長一個個說起他們養(yǎng)孩子有多苦,有多累,所以是如何迫不得已把孩子送進某書院,某網(wǎng)癮中心,把孩子送去以后他們的生活變得多么完美。
然后說自己愛孩子,為了孩子好才這么做的時候。
我都想吐槽:“省省吧,你們根本不是為了孩子好,你們只是為了自己好而已?!?/p>
這世界上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資格,都要考試,唯獨成為父母不需要。
所以世界上當然有很多好爸爸好媽媽,但也有很多根本沒有做好成為父母的打算,就要了小孩,其實根本沒有成為父母能力的人,也成為了父母。
事實就是,對于一些家長來說,孩子就是他們生活最大的負擔,他們潛意識里認為,如果沒有孩子,他們的生活會好很多。
他們有的在孩子小的時候,自己玩,對孩子冷漠,然后怪孩子大了對他們冷漠,白眼狼。
他們有的在孩子小的時候,對孩子暴躁,有的夫妻不和,大打出手,然后怪孩子大了以后性格暴躁。
他們有的自己出口成臟,然后怪孩子會罵人,念三字經(jīng)。有的沒事就酗酒,打架,然后怪孩子崇尚暴力。
終于有一天,孩子大了,管不住了,他們沒想過怎么補償,卻找來專業(yè)人士讓孩子聽話,并愿意為此付幾萬元的費用。
自始至終,他們對孩子最大的要求就是聽話,最愛說的話就是“爸爸覺得好”或者“媽媽覺得好”,最期待的就是他們表示好以后,孩子就能興高采烈地把這當成最高的褒獎。
孩子能聽話最好,孩子不能聽話,見不到,不打擾他們自己的生活也是很好的。
仔細想想,楊永信也好,豫章書院也罷,這些個讓孩子聽話的中心,真的是拯救孩子的嘛?真的拯救了很多孩子嗎?
我不知道。
也許一部分進去的孩子被拯救了,一部分進去的孩子被毀了,更多的孩子裝作被拯救了吧。
但我知道的是,作為他們直接對接的客戶,每一個送孩子進去的家長,都貨真價實,實實在在的被拯救了。
而且我知道,只要家長們還有這樣的需求,只要家長依然沒有意識到這是錯的,那無論揭露多少這樣的黑產(chǎn)業(yè),都會有一座新的出來,借尸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