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wǎng)易 浪潮工作室
得胃癌的人到處都有,但東亞尤其多;因胃癌而死的人到處都有,但中國尤其多。
每年世界上新增的胃癌病例有超過半數(shù)來自東亞地區(qū),其中以中國、日本和韓國尤為嚴重。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日本的胃癌死亡率曾經(jīng)高達130人/十萬人,是同時期歐美地區(qū)胃癌死亡率的2.5倍。
隨著衛(wèi)生狀況、飲食條件的改善,以及胃癌早期預(yù)防篩查的普及,60多年來胃癌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有了顯著的降低,但是胃癌的高發(fā)地區(qū)仍然集中在東亞各國。最近15年日本男性的胃癌發(fā)病率雖然明顯降低,但仍是美國的十倍;韓國則比較慘,從1999年到2011年胃癌的發(fā)病率就一直保持在60人/十萬人的高位上沒有掉下來。
中國能夠統(tǒng)計到的胃癌發(fā)病率雖然低于日本、韓國,但由于人口基數(shù)極大,中國事實上貢獻了東亞地區(qū)絕大部分的胃癌患者。中國每年約有67.9萬新確診胃癌患者。而且,大多數(shù)胃癌患者面臨的往往就是死亡——在2015年,約有49.8萬中國人死于胃癌。
為什么胃癌這么偏愛東亞人,特別是中國人?
一壇腌菜引發(fā)的癌癥
得胃癌的東亞人多,我們最容易聯(lián)想到的原因就是人種。為了研究東亞胃癌高發(fā)的原因,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聯(lián)合多所大學(xué),對比了日本胃癌高發(fā)地區(qū)人群和夏威夷日本移民的胃癌發(fā)病率,結(jié)果卻令人出乎意料。
夏威夷日本移民的胃癌發(fā)病率顯著低于日本宮城縣人群的胃癌發(fā)病率,并且發(fā)病率的變化也趨同于夏威夷當(dāng)?shù)匕兹恕?/p>
類似的跨文化移民飲食結(jié)構(gòu)對比在中國人身上也得到印證。1988年到2008年居住在洛杉磯的中國移民,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胃癌的發(fā)病率都比同時期的本土中國人要低,降低幅度均超過一半。
本土中國男性每十萬人的發(fā)病率大約是30人/十萬人,而洛杉磯中國男性移民的胃癌發(fā)病率只有12人/十萬人;同樣的,本土中國女性的胃癌發(fā)病率是20人/十萬人,但洛杉磯中國女性移民的發(fā)病率為7人/十萬人。
這不是因為移民發(fā)生了基因突變,而是因為飲食結(jié)構(gòu)。含鹽量高的腌漬食品已經(jīng)被證明與胃癌有極強的相關(guān),但不幸的是腌制的魚干和發(fā)酵的水果蔬菜一直是東亞地區(qū)的傳統(tǒng)美食。無論是夏威夷的日本移民,還是洛杉磯的中國移民,他們只要更多放棄了本土飲食習(xí)慣,更傾向于選擇西方食品工業(yè)化的飲食方式,也就更加遠離胃癌。
因為有辣得胃疼的體驗,人類曾經(jīng)以為是吃辣過多引起了胃部病變。但真正的誘因是嗜咸。高鹽食物可以破壞胃黏膜,而腌制類食物添加的用于防止腐敗的亞硝酸鹽,在食物的發(fā)酵和胃部食物消化過程中則會產(chǎn)生N-亞硝基化合物。這是一種已知的高致癌物。
韓國的人均食鹽攝入量達到13.5克/天,幾乎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的3倍。每一天韓國的傳統(tǒng)泡菜為愛吃咸的韓國人提供了超過20%的鹽分。日本人的腌菜就更豐富了,從腌魚子、腌海參到漬黃瓜、漬蘿卜,應(yīng)有盡有。
而中國胃癌高發(fā)的地區(qū)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和中西部的黃河中上游地區(qū)。某些局部區(qū)域的發(fā)病率甚至?xí)x奇的高。1980年前后福建長樂男性的胃癌死亡率高達120.5人/十萬人,江蘇鹽城女性的胃癌死亡率也到達57.1人/十萬人。至今胃癌仍然是江蘇省發(fā)病率最高的癌癥。
在中國南方的福建,由于高強度的體力的勞動再加上氣候炎熱,當(dāng)?shù)貪O民每天都需要補充大量鹽分。福建人也一直保留著腌制咸魚的傳統(tǒng)。明何喬遠《閩書》記載:“長樂濱海,有魚鹽之利。“ 當(dāng)?shù)厝藢Σ东@的”魚鹽螺蛤之屬,小者煮肉大者鹽腌,雖荒歲不饑。”
這種從對抗食物匱乏中獲得的智慧在當(dāng)?shù)匾环N叫作魚露的調(diào)味品中得到最高的體現(xiàn)。早年福建一帶的漁民舍不得扔掉食用價值低的魚蝦下腳料,便把這些小碎料加入大量食鹽后放入敞口大缸中暴曬、攪動和熬煮,數(shù)十天后就得到這種叫魚露的琥珀色液體。
當(dāng)?shù)厝嗣刻斐床恕杳婧桶局聘邷茧x不開魚露。但是魚露的用鹽量占到總原料量的20%。魚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經(jīng)亞硝化后,其N-亞硝基化合物的含量明顯增加,具有致突變性與致癌性,并能檢測出具有直接基因毒性的物質(zhì)。福建醫(yī)科大學(xué)和福建省衛(wèi)生防疫站等機構(gòu)的研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過量食用魚露是福建長樂地區(qū)人高發(fā)胃癌的危險因素之一。
一肚子幽門螺旋桿菌
高鹽食物會破壞胃壁,而受到破壞的胃壁會增加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風(fēng)險,有八到九成的慢性胃炎、胃潰瘍都是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再加上長期的胃潰瘍會導(dǎo)致胃癌,世界衛(wèi)生組織便宣布幽門螺旋桿菌為微生物型的致癌物質(zhì)。
大約六萬年以前,幽門螺旋桿菌就伴隨著它的人類宿主走出了非洲。它既可以在人的胃內(nèi)生長和繁殖,也可以在人類的糞便、唾液、牙垢和嘔吐物中被檢測或培養(yǎng)出來。排出體外的幽門螺旋桿菌會污染水源和食物,例如家蠅可通過接觸糞便進而污染食物。
那么什么樣的人會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從整體上看,中國自然人群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超過50%,但幽門螺旋桿菌是典型的“嫌富愛貧”菌,其感染與社會經(jīng)濟狀態(tài)、文化程度關(guān)系密切。
2012年東莞市婦幼保健院兒科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人均月收入高于一萬元的家庭中兒童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比例顯著低于中低收入家庭的兒童。
在上海地區(qū)這樣的關(guān)系也有所體現(xiàn):低收入的農(nóng)民、無職業(yè)者的感染率也高于其他職業(yè);家庭年收入5萬元以上人群的感染率比低收入家庭更低;更無情直觀的是,有條件使用洗潔精與消毒柜的家庭,受感染的比例也比較低。
幽門螺旋桿菌喜歡找窮人的麻煩,是因為窮人大多過得是集體生活。2011年,深圳市寶安區(qū)福永人民醫(yī)院調(diào)查了深圳市勞務(wù)工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情況,在2680例調(diào)查者中,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為67.91%。
勞務(wù)工主要居住在工廠、企業(yè)內(nèi)部和建筑工地的臨時居住點,住宿條件相對簡陋、居住密度偏高;大部分勞務(wù)工選擇在工廠食堂就餐,而且他們還合用茶杯、牙缸,不實行分餐或使用公筷。
除了窮人之外,幽門螺旋桿菌還盯上了中國的孩子。一般而言,人類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風(fēng)險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加。成年后由于活動范圍的擴大,成年人感染的比例要高于未成年人感染的比例,而兒童感染的比例則非常低。
但是中國的孩子卻早早就遭了殃。中國兒童從一開始就暴露在極容易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環(huán)境中,兒童期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的劇增期。2006年上海瑞金醫(yī)院兒科調(diào)查了在上海市區(qū)和郊區(qū)學(xué)校就讀的學(xué)生發(fā)現(xiàn),兒童組中7歲兒童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已經(jīng)到達了30.91%,在之后的5年,平均年遞增3.28%。西方發(fā)達國家兒童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則很低,例如法國10歲以下兒童的感染率僅為3.5%。
中小學(xué)生甚至幼兒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隨著年的齡增長而增長,其原因部分是由集體生活引起的交叉感染導(dǎo)致的。隨著年齡增長,全托及中小學(xué)生寄宿情況增多,集體居住及用餐者暴露于幽門螺旋桿菌環(huán)境也會隨之加大。
更主要的傳染源則來自家庭內(nèi)部。母親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呈陽性者,其子女感染也呈陽性的概率是90%,顯著高于父親呈陽性者的41.67%。這可以解釋母親在喂養(yǎng)時有咀嚼的傳統(tǒng),通過口口喂養(yǎng)的兒童很早就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現(xiàn)象。
當(dāng)然,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不代表你就一定會患上胃病乃至胃癌。約有八至九成的感染者,一輩子都不會表現(xiàn)出任何癥狀。但就有那么一小撮感染者,不幸地被胃癌選中了。
西方有冰箱,日韓有篩查
比起東亞人來說,西方人就要幸運得多。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前,胃癌曾經(jīng)是困擾世界的頭號癌癥殺手。不過流行病學(xué)關(guān)于胃癌的研究觀察到,在沒有針對胃癌采取特定防治手段的情況下,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末,歐美各國平均胃癌死亡率降低到約20人/十萬人,降低幅度超過一半。
這場西方對胃癌的意外勝利正是由冰箱帶來的。1911年非進口機械制冷冰箱開始在美國出現(xiàn),到1953年的時候已經(jīng)有89%的家庭使用冰箱。美國男性的胃癌死亡率從1930年以前的高于150人/十萬人降低到1950年的27人/十萬人。在今天,胃癌在美國已經(jīng)被排除在前十大致死率最高的癌癥類型之外,死亡率低于3人/十萬人。
美國的冷藏食品工業(yè)常年為市場提供快速冷凍清潔的水果蔬菜。從1950年1980年美國人對新鮮水果蔬菜的攝入量雖然變化不大,但是對冷藏水果和免洗蔬菜的消費卻顯著增加。這意味著人類對用鹽來保存食物的依賴性降低,并更容易獲得新鮮、清潔的水果蔬菜和肉奶制品。大量來自新鮮食物的維生素E、C、A能夠有效的抑制胃癌。
中國的冰箱普及相比于發(fā)達國家晚了幾十年。特別是中國農(nóng)村,冰箱普及率剛從2000年的12.3%上升到2014年的77.6%。
又由于飲食習(xí)慣的差異,中國人對冷藏食品,特別是冷藏蔬菜類食品的依賴仍舊很小。事實上收割后的蔬菜如果清洗干凈并迅速冷藏保存,可以極大的抑制還原酶把蔬菜在生長過程中產(chǎn)生的硝酸鹽轉(zhuǎn)化成亞硝酸鹽。
或許我們一時之間還難以改變飲食習(xí)慣,就像日本人和韓國人也不打算放棄漬菜和泡菜,但日韓的胃癌早期篩查率卻很高。1999年韓國啟動全國范圍內(nèi)的胃癌篩查計劃,建議40歲及40歲以上的人群每年都進行篩查,2009年目標人群參與率達到56.9%。
日本則早在1983年開始實施全國范圍內(nèi)的胃癌篩查。一項追蹤了13年涉及42150日本人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36%的人報告在最近12個月內(nèi)進行了胃癌篩查,在考慮了年齡和性別因素后,這組人群的胃癌死亡率比不參與篩查的人群的死亡率要降低兩成。
2008年中國胃癌的發(fā)病率是29.9人/十萬人,略低于日本的31.1人/十萬人。但這不能說明中國的胃癌發(fā)病率真的低于日本,原因在于日本的高篩查率導(dǎo)致了高的胃癌診斷率,日本韓國的早期胃癌發(fā)現(xiàn)率已經(jīng)達到了50%。而中國由于缺乏早期診斷,約有80%的患者等到發(fā)現(xiàn)時已是晚期。
胃癌早期篩查其實并不困難,鋇餐造影或內(nèi)鏡檢查都可以達到目的。但是在中國,這兩項檢查都沒能納入醫(yī)保。北京大學(xué)腫瘤醫(yī)院季加孚教授在《柳葉刀》上撰文稱,這兩項檢查也許對財政是一種巨大的負擔(dān),但完全可以縮小范圍,先讓醫(yī)保覆蓋40歲以上幽門螺旋桿菌陽性人群,對他們做鋇餐造影或內(nèi)鏡檢查。
要知道,早期胃癌和晚期胃癌的治療完全是天壤之別。美國癌癥協(xié)會數(shù)據(jù)顯示,最早期胃癌(一期第一階段)的5年存活率可達71%,最晚期胃癌(四期)的5年存活率只有4%。由于胃壁和結(jié)腸壁分為五層,早期胃癌幾乎不會發(fā)生轉(zhuǎn)移,直接局部切除病灶部位就有很大希望痊愈。
總之,這就是為什么中國的胃癌發(fā)病率看上去比日本低,而死亡率卻是日本的兩倍。在2015年,約有49.8萬名中國患者死于胃癌,平均每天死亡1364人。而得益于胃癌早期篩查項目,日本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達到了64.6%,韓國更是達到了驚人的71.5%。
西方人要比東亞人幸運,日本人韓國人又比中國人幸運。雖然東亞地區(qū)的飲食習(xí)慣依然糟糕,但是至少他們可以在大快朵頤之后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而中國人只能等待奇跡出現(xiàn)。
參考文獻:
[1] Christopher P. Howson, Tomohiko Hiyama, and Ernst L. Wynder. The Decline in Gastric Cancer: Epidemiology of an Unplanned Triumph. Epidemiologic Reviews. Volume 8, Issue 1, 1 January 1986, Pages 1–27
[2] Ang TL, Fock KM. Clinical epidemiology of gastric cancer. Singapore Med J. 2014 Dec;55(12):621-8
[3]William Haenszel, Minoru Kurihara,' Mitsuo Segi, and Richard K. C. Lee. Stomach Cancer Among Japanese in Hawaii2. JNCI: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Volume 49, Issue 4, 1 October 1972, Pages 969–988
[4] Pelayo Correa Nobuaki Sasano Grant N. Stemmermann William Haenszel. Pathology of Gastric Carcinoma in Japanese Populations: Comparisons Between Miyagi Prefecture, Japan, and Hawaii2. JNCI: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Volume 51, Issue 5, 1 November 1973, Pages 1449–1459
[5] Yeerae Kim, Jinju Park, Byung-Ho Nam, and Moran Ki. Stomach cancer incidence rates among Americans, Asian Americans and Native Asians from 1988 to 2011. Epidemiol Health. 2015; 37: e2015006
[6]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International/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Continuous Update Project Report: Die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tomach Cancer. 2016.
[7] Wikipedia. Helicobacter pylori: en.wikipedia.org/wiki/Helicobacter_pylori
[8] Wikipedia. Barry Marshall:en.wikipedia.org/wiki/Barry_Marshall
[9] Pelayo Correa, and M. Blanca Piazuelo.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Helicobacter pylori Genome: Implications for Gastric Carcinogenesis. Gut Liver. 2012 Jan; 6(1): 21–28.
[10] Niyaz Ahmed. 23 years of the discovery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s the debate over?. Ann Clin Microbiol Antimicrob. 2005; 4: 17.
[11] Ann M. Bode and Zigang Dong. (2009). 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Then and Now. Nat Rev Cancer. 2009 July ; 9(7): 508–516. doi:10.1038/nrc2646
[12] Alexandra Goho. U.S. Has Seen Sharp Decline in Stomach Cancer Rates: cancertodaymag.org/Spring2014/Pages/Sharp-Decline-in-Stomach-Cancer-Rates.aspx
[13] Chan TY.Vegetable-borne nitrate and nitrite and the risk of methaemoglobinaemia. Toxicol Lett. 2011 Jan 15;200(1-2):107-8
[14] Rubayat Rahman, Akwi W Asombang, and Jamal A Ibdah. Characteristics of gastric cancer in Asia.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4 Apr 28; 20(16): 4483–4490.
[15] Aesun Shin,corresponding author Jeongseon Kim, and Sohee Park. Gastric Cancer Epidemiology in Korea. J Gastric Cancer. 2011 Sep; 11(3): 135–140.
[16] Nan HM1, Park JW, Song YJ, Yun HY, Park JS, Hyun T, Youn SJ, Kim YD, Kang JW, Kim H. Kimchi and soybean pastes are risk factors of gastric cancer.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5 Jun 7;11(21):3175-81.
[17] Kyung Sook Lee, MS, Dong Kwan Oh, MS, Mi Ah Han, MD, PhD, Hoo-Yeon Lee, MD, PhD, Jae Kwan Jun, MD, PhD,corresponding author Kui Son Choi, MD, PhD, and Eun-Cheol Park, MD, PhD. Gastric Cancer Screening in Korea: Report on the National Cancer Screening Program in 2008. Cancer Res Treat. 2011 Jun; 43(2): 83–88.
[18] Jun JK, Choi KS, Lee HY, Suh M, Park B, Song SH, Jung KW, Lee CW, Choi IJ, Park EC, Lee D. Effectiveness of the Korean National Cancer Screening Program in Reducing Gastric Cancer Mortality. Gastroenterology. 2017 May;152(6):1319-1328.e7.
[19] Hamashima C, Shibuya D, Yamazaki H, Inoue K, Fukao A, Saito H, Sobue T. The Japanese guidelines for gastric cancer screening. Jpn J Clin Oncol. 2008 Apr;38(4):259-67.
[20] Kyung-Jae Lee, Manami Inoue, Tetsuya Otani, Motoki Iwasaki, Shizuka Sasazuki, Shoichiro Tsugane. Gastric cancer screening and subsequent risk of gastric cancer: A large-scal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with a 13-year follow-up in Japan. Epidemiology. 2005 5 December.
[21] 顧曉蘭, 顧德寧. 威脅江蘇人的“癌老大”還是胃癌. 《江蘇對外經(jīng)貿(mào)論壇》2005年 第5期
[22] 葉為民,易應(yīng)南, 羅仁夏, 周天樞, 林如濤, 陳桂冬, 蘭烽. 飲食與胃癌關(guān)系的病例對照研究. Chin J Prev Med, March 1998, Vol 32, No. 2
[23] 甘輝. 幾種常見的傳統(tǒng)水產(chǎn)調(diào)味料的制作方法. 《科學(xué)養(yǎng)魚》2014年 第6期
[24] 張萬岱, 胡伏蓮, 蕭樹東, 徐智民. 中國自然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xué)調(diào)查. 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10 年 第 15 卷 第 5 期.
[25] 王慶一編著2015年能源數(shù)據(jù)
[26] 黃清敏. 福建飲食文化的區(qū)域特征. 揚州大學(xué)烹飪學(xué)報. 26卷1期 (2009 / 03 / 01) , P5 - 9
[27] 陳世耀, 劉天舒, 樊曉明, 董玲, 方國汀, 涂傳濤, 顧秀英, 王吉耀. 上海地區(qū)幽門螺桿菌感染及其危險因素調(diào)查. 中華 醫(yī)學(xué) 雜志 2005年 3月 30日第 85卷第 l2期
[28] 劉偉, 許春娣, 奚容平, 陳舜年. 上海地區(qū)不同家庭環(huán)境中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xué).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6年 第1期.
[29] 張勇, 李錦霞. 有消化道癥狀兒童幽門螺旋桿菌 現(xiàn)癥感染的調(diào)查. 中國當(dāng)代兒科雜志 2012, Vol. 14
[30] 楊萬剛, 李學(xué)鋒. 幽門螺桿菌的流行病學(xué)研究綜述. 吉首大學(xué)學(xué)報( 自然科學(xué)版). 2005 年10 月. 第 26卷 第 4 期
[31] 葉國欽. 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新思考. 中國當(dāng)代兒科雜志, 2014, 16(3): 248-254.
[32] 李奎生, 張小惠, 鄧素芳, 鐘雪花, 曹奕忠. 深圳勞務(wù)工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狀況及相關(guān)因素調(diào)查.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1年 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