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氣質(zhì),由于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zhì)。
為什么那些在出生之時差異不大的人,多年之后的人生卻大相徑庭,甚至有著天壤之別,癥結(jié)就在于,是否能及早知道明白一些道理。
有些事,年輕時不懂,等明白的時候,早已沒了機會。
因此,趁著還年輕,盡早明白這4個道理。
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此不迷茫
之前讀到過這么一句話:踏實做事的人,從來不說迷茫二字。
想來覺得很有道理,迷茫、焦慮大多時候都源自我們的空想,而治愈空想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做、去干。
《淮南子·說林訓》有言:“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wǎng)?!?/p>
意思是說,與其站在一旁空想、羨慕,等著魚兒自己跳上來,不如著手去織網(wǎng)捕魚。
其實生活中也是一樣,有想法、有理想是好事,但如果只是掛在嘴邊,不去付諸實踐,那一紙理想又有何用。
而且只有去做了,才能知道想法是否能行通,理想是否能實現(xiàn),不然就像趙括紙上談兵一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佛經(jīng)上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兩個和尚,一窮一富,都想去南海朝圣。
富和尚很早就開始存錢,窮和尚卻僅帶著一個缽盂就上路了。
過了一年,窮和尚從南海朝圣回來,富和尚的準備工作還沒完成。
富和尚問:“爾困,何以往南海?”窮和尚答:吾不往,則終日癲狂,行一步,則安一分。爾穩(wěn)重,故爾在!”
翻譯過來就是,富和尚問:“你那么窮,憑什么去的南海?”
窮和尚說:“我不去南海,心里就難受。我每走一步,覺得距離南海就近一分,心里就安寧一點。你這個人個性穩(wěn)重,不做沒把握的事情,所以我回來了,你卻還沒有出發(fā)?!?/p>
人活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固然很好,但最重要的是懂得踏實做事,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所以想做什么就大膽去做,不要瞻前顧后猶豫不決,失敗了也不要緊,大不了重新來過。
懂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此不愚鈍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有名臣魏征。
魏征這個人性格剛直,但才識超卓,而且敢于犯言直諫,他經(jīng)常勸誡太宗以歷史的教訓為鑒。
正是有魏征的直抒己見,有太宗的虛心納諫,才有“貞觀之治”,有了后世的“開元盛世”。
后來魏征去世,太宗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太宗所說的,無論是以銅為鑒、以人為鑒,還是以史為鑒,概其意思說的都是要向他人學習的道理。
孔圣人曾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論語》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孔子小有名氣的時候,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
他一進太廟,就向旁人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都問到了。
當時就有人譏笑他:“誰說鄒人之子,懂得禮儀?來到太廟,什么事都要問。”
孔子聽到議論后,答道:“對于不明白的事,我當然是要問的,而且這恰恰就是我知禮的表現(xiàn)。”
所謂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無論什么人,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識和見識的。
懂得向他人學習,可取長補短,增長智慧,從而不愚鈍,可知世界之大,時間之浩瀚,從而避免自以為是。
了解禍禍福相依,如此不悲觀
《老子》第五十八章有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p>
意思是說,沒有絕對的壞事,也沒有絕對的好事,好事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會變成壞事,而壞事發(fā)展到一定時期也有可能會變成好事。
就像《淮南子·人間訓》中講的塞翁失馬的故事。
在靠近邊塞的地方,有位精通術(shù)數(shù)的人,有天他家的馬跑到胡人那里去了,大家都來慰問他。
他卻說:“為什么就知道不是福運呢?”
過了幾個月,他家的馬帶領(lǐng)著胡人的駿馬回來了,大家跑來祝賀他。
他又說:“為什么就知道不是禍端呢?”
他的兒子喜歡騎馬,有一次從馬上摔下來折斷了大腿骨,大家又來慰問他。
這次,他說說:“為什么就知道不是福運呢?”
過了一年,胡人大舉侵入邊塞,健壯的男子都拿起弓箭去參戰(zhàn),戰(zhàn)事慘烈,參戰(zhàn)的人十個死九個,不死的都是重傷。
唯獨他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得以保全性命。
所以福可變?yōu)榈?,禍可變?yōu)楦#@也告誡我們:世事無常,遇事不要太偏激,凡事以平常心對待。
蘇軾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悲歡離合。人這一輩子,有行至低谷的時候,也有榮登巔峰的時候,不會一切順心,也不會一路霉運。
如果能了解這些,為人處世定會灑脫很多。
知道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此不粗俗
黃山谷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p>
以我們一般人而言,修身養(yǎng)性最簡便的方法就是讀書。
2018年《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來自湖南農(nóng)村的雷海為擊敗北大才子彭敏奪得總決賽冠軍,一時成為熱議。
他只是一個普通的80后,從小受父親影響,特別喜歡古詩詞。
為了謀生,他干過挖電纜溝的小工、洗車工、餐廳服務員、推銷員......無論人生的軌跡走向何方,雷海為始終沒有放棄讀詩。
后來送外賣,盡管每天奔波忙碌,他還是會擠出時間來讀詩。等外賣的那些零碎時間,都被他用來讀書、背詩。
主持人董卿說:“你在讀書上花的任何時間,都會在某一個時刻給你回報。我覺得你所有在日曬雨淋,在風吹雨打當中的奔波和辛苦,你所有偷偷地躲在那書店里背下的詩句,在這一刻都綻放出了格外奪目的光彩。”
恰如曾國藩言:“人之氣質(zhì),由于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zhì)?!?/p>
書是人類的智慧的結(jié)晶,經(jīng)驗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