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周嶺
來源丨清腦(ID:QingNao_)
胡適的英語老師、民國時期自學成才的出版家王云五先生在年輕的時候是這樣自學英語寫作的:
找到一篇英文的名家佳作,熟讀幾次以后,把它翻譯成中文,等過了一星期之后,再依據(jù)中文反過來翻譯成英文,這個期間絕不查閱英語原文。翻譯后再與原文比對,找出自己翻譯的錯誤、失誤和不夠精良之處。
如此反復練習,王云五先生練就了扎實的英文功底,為日后的英語教學和出版事業(y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那個科技、信息遠不如今天發(fā)達的年代,有限的學習條件迫使人們靜下心來轉(zhuǎn)向這種深度學習。
時間撥到百年之后,我們的社會發(fā)生了巨變,人類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物質(zhì)和信息豐富時代,新奇有趣、輕簡濃縮的知識隨處可見,人們擔憂的不再是無知識可學,而是學不完的知識。
時至今日,恐怕很少有人能向王云五先生這樣主動靜下心來深度學習了,甚至很多人認為,現(xiàn)今時代的學習已經(jīng)不必如此「費勁艱辛」。
人們有太多的方式可以讓自己輕松地獲取知識,比如每天聽一本書、參加牛人的線上課、訂閱名家專欄或參加某某學習群……輕松高效,干貨滿滿,只要自已持之以恒,就定能有所成就。
可惜的是,這種認知注定是一個錯覺,因為科技和信息雖然在我們這一代發(fā)生了巨變,但人類的學習機能并未隨之快速變化,我們的大腦運作模式幾乎和百年前一模一樣。
更壞的消息是,「豐富的信息和多元的方式」在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深深地損耗著人們「深度學習」的能力,并且這種傾向越來越明顯。
三個月前,羅振宇在2017跨年演講中提到這樣一個事實:
用鈔票和用微信/支付寶支付,有什么區(qū)別?
表面是更快更方便;實質(zhì)上,用鈔票支付,是在理性決策;用手機支付,是在沖動消費。
購物,越來越不是理性的決策行為,用戶用本能花錢,追求的是快感。
種種跡象表明,快速、簡便、輕松的方式使得人們低層次的「原始腦」功能得到進一步強化,高層次的「現(xiàn)代腦」功能則進一步弱化,而深度學習能力幾乎全部依賴高層次的「現(xiàn)代腦」(大腦皮層)。
商家已經(jīng)看清了這一點,于是想方設法推出各種代讀、領讀、聽讀的產(chǎn)品,讓人們瞬間體驗到輕松獲取知識的快感,并且產(chǎn)生勤奮的感覺。
而現(xiàn)實的情況是:人們越學越焦慮、越學越浮躁,懂得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現(xiàn)在(別說是一生了)。
我隱隱約約看到這個世界正朝著兩極發(fā)展:一小部分知識精英依舊直面核心困難,努力地深度鉆研,生產(chǎn)內(nèi)容;絕大部分信息受眾享受輕度學習,消費內(nèi)容。
就像社會階層逐漸固化一樣,知識階層也在逐漸固化。如果長期陷于錯誤的認知或習慣于輕度學習,一旦喪失深度學習能力,將很難打破知識階層的限制,永遠被困在認知低層。
深度學習的能力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稀缺,如果我們真的希望在時代潮流中占據(jù)一席之地,那就應該盡早拋棄輕松學習的幻想,錘煉深度學習能力,逆流而上,成為稀缺,否則人生之路會勢必會越來越窄。
1
什么是深度學習?
1946年,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Edgar Dale)提出了「學習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論,之后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也做了相同的實驗,并發(fā)布了「學習金字塔」報告。
報告稱:人的學習分為「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兩個層次。
被動學習:如聽講、閱讀、試聽、演示,學習內(nèi)容的平均留存率為5%、10%、20%、30%。
主動學習:如通過討論、實踐、教授給他人,能將原來被動學習的內(nèi)容留存率,從5%,提升到50%、75%和90%。
這個模型很好地展示了不同學習深度和層次之間的對比。
反觀自身的學習,我們同樣可以清晰地劃分出不同的層次。以閱讀為例,從淺到深依次為:
聽書
自己讀書
自己讀書+摘抄金句
自己讀書+思維導圖/讀書筆記
自己讀書+踐行操練
自己讀書+踐行操練+輸出教授
當前有很多聽書產(chǎn)品,讀書達人用十幾分鐘解讀一本書,一天聽一本,一年下來就三百多本,這種便捷新穎、濃縮干貨的學習看似輕松高效,實則處于被動學習的最淺層。
好一點的情況是自己讀原書,但讀完之后卻不回顧或少有提煉總結(jié),只滿足于輸入的過程,這類學習的知識留存率很低。卿不見幾天之后就想不起來自己讀了什么了嗎?
更糟的是,這種努力會導致盲目追求閱讀的速度和數(shù)量,讓人產(chǎn)生勤奮的感覺,實際上這是低水平的勤奮,投入越多,損失越大。
初級閱讀者不可避免會踩入這兩個坑,而另一類淺層次學習的人數(shù)也不少,這類人能夠自己閱讀,也做讀書筆記或思維導圖,但遺憾的是,讀書筆記的內(nèi)容往往是把書中的內(nèi)容梳理羅列了一番,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大綱。
很多人醉心于此,似乎自己對全書的知識了若于胸,殊不知自己只是「農(nóng)夫山泉」而已——「我們不生產(chǎn)知識,我們只是知識的搬運工!」
雖然這種做法一定程度上屬于主動學習,但它僅僅是簡單「知識陳述」,與高級別的「知識轉(zhuǎn)換」有很大的不同。
更深一層的是,讀書之后能去實踐書中的道理,哪怕有那么一兩點讓生活發(fā)生改變,也是很了不起的,因為從這一刻開始,知識得到了轉(zhuǎn)化。
從知道到做到是一個巨大的進步,然而自己知道或做到是一回事,讓別人知道或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
不信試著將自己知道的東西向別人清晰地講出來,你會發(fā)現(xiàn)這并不容易,心里想得挺明白,講的時候就開始語無倫次了,如果再讓你把知道的東西寫下來呢?你可能根本無從下筆。
請注意,這種困難才是真正深度學習的開始。
因為這必須動用原先所有的已有知識去解釋新知識,當你能夠把新學的知識解釋清楚時,就意味著把它納入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達到了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知識。
羅振宇在60秒語音中曾提到他是這樣學習的:
我每天要求自己寫夠五篇閱讀心得,不用長篇大論,短短幾個詞就行。
因為真正的學習就像是縫扣子,把新知識縫接到原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中,每天寫五篇閱讀心得就是逼迫自己原來的知識結(jié)構(gòu)對新知識做出反應,然后把這個反應用文字固化下來,縫接的過程就完成了。
「縫合」是深度學習的關(guān)鍵,而大多數(shù)人只完成了「獲取知識」,卻忽略了「縫合知識」這一步,學習過程是不完整的。另一些人有了一定的縫合,但縫合得不夠深入,沒有高質(zhì)量的產(chǎn)出,也使得學習深度大打折扣。
淺層學習滿足輸入,深度學習注重輸出。從想法到語言再到文字,即網(wǎng)狀的思維變成樹狀的結(jié)構(gòu)再變成線性的文字,相當于把思想從氣態(tài)變成液態(tài)再變成固態(tài)——那些固態(tài)的東西才真正屬于自己。
畢竟任何知識都不可避免地會損耗,并且這種損耗一直存在,如果不想辦法讓自己學到的東西固化下來,時間一長就會煙消云散,留不下多少痕跡。
有了自己的東西,便一定要「教授」出去,「教授」和「縫合」會相互形成鞏固和循環(huán)。
《暗時間》的作者劉未鵬說:「教」是最好的「學」,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講清楚,十有八九你還沒有完全理解。當然,「教」的最高境界是能用最簡潔的話讓一個外行人也能明白你講的東西。
可見,逼迫自己通過「獲取高質(zhì)量知識」+「深度縫合新知識」,再用自己的語言或文字去教授他人,是為深度學習之道。
這是我目前能夠覺知到最高層次的深度學習了,也許還有更高級的,但對絕大多數(shù)人來講,能做到并做好這一點已經(jīng)足夠了。
2
如何深度學習?
如上,深度學習有三個要素:
1、獲取高質(zhì)量知識;
2、深度縫合新知識;
3、輸出成果去教授。
這樣的學習必然要放棄「快學」、「多學」的安全感,同時要耗費更多的時間,面臨更難的處境,甚至還會「備受煎熬」。
但請一定相信:正確的行動往往是反直覺的,一開始舒服和容易的事往往得不到好結(jié)果,而一開始難受和困難的事才能讓人真正產(chǎn)生收獲。
所以,我們需要逐步改進。
一是盡可能地獲取并親自啃讀一手知識。
從讀書角度講,就是讀經(jīng)典、讀原著,甚至是學術(shù)論文。經(jīng)典的一手知識已經(jīng)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價值深度已被證明,值得精耕細讀。
把精力集中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一手知識上,放棄那些「幾分鐘讀完……」「每天一本……」「十堂……課」的干貨幻念,雖然那些也能帶來一些啟示,但終究是支離破碎、被人咀嚼過的。
親自啃讀雖然更艱辛,但唯有親歷過才能感受到深度理解或認知產(chǎn)生的真正快感,比吸收二手知識不知道要爽多少倍。
讀書這事最好不要請人代替,從長遠看,終歸是要自己獲得挖礦的能力的,這樣才能走得更遠。
二是盡可量用自己的話把所學知識寫出來。
每讀一本有價值的好書,就用寫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語言重構(gòu)出來,盡力結(jié)合自身的經(jīng)歷、學識、角度去解釋、延伸,而不是簡單地把書本的要點進行羅列。
簡單的「知識陳述」無法達到深度縫合的效果,只有做到「知識轉(zhuǎn)換」才能用舊知識體系對新知識進行深度縫合,所以在重構(gòu)時只取最需要的觀點就好了,其它無關(guān)的觀點可以放棄,即使它們很有道。
真正深度的好文往往與原書沒有太大的關(guān)系,只是原書觸發(fā)了思考,引用了案例,最后看來,讀書筆記往往是一篇全新的文章,甚至創(chuàng)造了新的知識。
這個過程是漸近的,雖然剛開始說的好像都是別人的觀點,但逐漸地就會衍生出自己的觀點,雖然起初會有些吃力,但只要持續(xù)練習,能關(guān)聯(lián)的經(jīng)歷、觀點、案例就會越來越多,對一個主題的思考也會越來越深入。
所以無需求快、求多。如有必要,可以花足夠長的時間去打磨一個主題或觀點。當一個趨近你當前最好水平的作品打動了別人,所產(chǎn)生的影響力和收獲遠比每天寫但缺乏深度的思考要強得多。
我鼓勵大家寫作,是因為一旦能寫清楚了,就必定能講清楚,而且文章具有復利效應,可以隨時被他人讀到,這樣也間接地達到了討論交流和教授他人的目的。
三是反思生活。
學習不止讀書,生活經(jīng)歷同樣可以被深度學習。
生活中每天發(fā)生的事情如水流一樣經(jīng)過我們,不會停留,如不留心,很難留下痕跡,就像最淺層的被動學習,留存率很低,缺少反思的生活難以產(chǎn)生深度。
《好好學習》的作者成甲就非常注重反思,他每天早上大約要花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進行復盤反思,而且要求自己的員工也這樣做。
他在書中花了大量筆墨闡述了反思的方法和好處,他說: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是來自年齡,甚至不是來自經(jīng)驗,而是來自經(jīng)驗總結(jié)、反思和升華的能力。
受這個理念的影響,我從去年2月份開始,持續(xù)每天反思總結(jié),有時幾句話,有時上千字。
通過反思,我發(fā)現(xiàn)很多沒想明白的事情在反思的時候想清楚了,很多模糊的概念在反思的時候變清晰了,很多看似并不關(guān)聯(lián)的事情居然找到了底層的聯(lián)通……
持續(xù)反思讓我對生活細節(jié)的感知能力變得越來越強,生活給我留下來的東西也越來越多,或許這篇文章的立意與構(gòu)思有很多要素也來自平日的反思。
如果讓我推薦一個不可或缺的習慣,我必推反思。
3
深度學習的好處
深度學習除了能讓我們放棄浮躁,磨練理智,還能帶來諸多好處,比如跨界能力。
古典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書中說到,人的能力分為「知識、技能和才干」三個層次:
知識是最沒有遷移能力的,你讀到醫(yī)科博士,也照樣不會做麻婆豆腐;
技能通常由70%的通用技能和30%的專業(yè)技能組成,遷移性要好一些;
而到了才干層面,職業(yè)之間的界限就完全被打破了。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那些牛人能夠輕易地在不同領域之間進行跨界,因為他們已經(jīng)通過深度學習達到了某一領域的才干層面,而這些才干在其它領域同樣適用,所以只需要花少量的時間熟悉知識與技能就能玩得轉(zhuǎn)。
但反過來,如果你在一個領域從未達到過才干層面,當換到其它行業(yè)時,只能從底層的知識和技能重新開始,這就非常吃力了。
深度學習能夠幫助人們跨界,這毋庸置疑,同時它還能幫人產(chǎn)生靈感。
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是在去專利局上班的路上,看到伯尼爾鐘樓時,腦中突然冒出了一個假設:「如果公交車以光速移動,那么從車上看鐘樓的指針會不會是靜止的呢?」這個假設使得20世界最偉大的發(fā)現(xiàn)——狹義相對論從此走入人們的視野。
而另一個德國化學家凱庫勒,是在非常疲勞的情況下做了個白日夢,夢到一條首尾相咬的蛇,這條蛇成了他發(fā)現(xiàn)了苯分子結(jié)構(gòu)的線索。
人們都驚嘆科學家們的直覺和靈感,但假設愛因斯坦是一名理發(fā)師,凱庫勒是一名管道工,他們就不會獲得這些直覺和靈感,因為只有他們在自己的領域探索得足夠深入時,靈感才可能在潛意識的幫助下顯現(xiàn)出來,這些原理在現(xiàn)代腦科學研究中都得到了應證。
雖然我們不是科學家,但深度學習依然能讓人更大概率地收獲意外的驚喜。
與此同時,深度學習能讓我們在高處俯視,看到一般事物的更多關(guān)聯(lián),產(chǎn)生洞見,并且積累得越多,反應速度越快。
比如當我深度解讀《超越感覺》,知曉正確思考的核心是讓自己的主觀認知盡量與客觀世界保持一致后,我突然對「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八個字就有了全新的認識——原來我黨一直就是這樣做的。
再看看祖國近年的發(fā)展,如此大的事實證明了這個真理是極其正確并重要的——而換作之前的我,肯定是看不到這個關(guān)聯(lián)的。
不僅如此,如果自己在一些領域的認知深度積累得足夠多,那么即便是面對影視節(jié)目、娛樂八卦、新聞熱點這些「腐蝕」人們注意力的事物時,也同樣能調(diào)動高級認知,把它們與有益的思考關(guān)聯(lián)起來,產(chǎn)生比眾人更深刻更獨特的見解。
比如前兩天我?guī)畠喝タ措娪啊段饔斡浿畠簢罚瑒≈信畠簢鴩跖c唐僧經(jīng)歷生死之后對他說:「我做了一個夢,多年以后,你蓄滿長發(fā),和我一起慢慢變老,但是,你并不開心!」
我立即感慨到,這就是「未來視角」啊,國王用未來視角俯視現(xiàn)在,然后做出了理智的決定,克制了自己的感情放唐僧西行。
換作以前,我肯定是對此無感的,而在女兒眼里,能看到的只是國王好漂亮,猴子好搞笑……
據(jù)我所知,很多嚴肅的成長者同樣喜歡娛樂消遣,比如李笑來喜歡看電影,師北宸喜歡看綜藝……我敢說,他們身處娛樂時,依舊是「現(xiàn)代腦」在主導,不斷地再關(guān)聯(lián)認知,而非單純地滿足「原始腦」的直接需求。
再延伸了說,熱點娛樂并非沒有價值,浮淺知識也同樣具有意義,但前提是:你需要先有足夠的認知深度——深度之下的廣度才是有效的。
4
專注深度學習
同時對淺學習保持開放
說了這么多深度學習,那像羅輯思維推出的那些專欄、精品課、聽書等產(chǎn)品應該如何對待呢?徹底拒絕或遠離嗎?
我覺得并不需要,因為深度學習與淺學習其實并不沖突,淺學習也有其價值。
重要的是不要搞反權(quán)重關(guān)系,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了解新信息的入口,但不能把成長的過程全部寄托于此。
更合理的態(tài)度是:專注深度學習,同時對淺學習保持開放。
選擇一些值得關(guān)注的人,通過這些平臺和他們保持連接。他們釋放的一些有價值的信息會引領我們走向更廣闊的世界,但無論如何,最終要自己去讀、自己去想、自己去做。
就像這篇文章,如果觸動了你,也僅僅是為你開啟了一個新的視角,最終能否獲取深度學習能力只能靠你自己去行動,沒有人能夠替代。
? 作者介紹:周嶺,一位希望成為「覺醒布道師」的心智探索者,讓自己和他人在成長的路上擁有清醒的認知、清晰的思路、清爽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