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倫敦、漢堡、波恩和慕尼黑一道,莫斯科也成為市民在皮下植入芯片即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五座城市之一。著名生物黑客、德國Digiwell公司CEO帕特里克·克萊默博士2016年曾為15名俄羅斯人植入皮下芯片。不過,新技術在現實生活中的局限也讓俄羅斯首批“電子人”有些煩惱。
誰是首批“電子刷卡人”
克萊默表示,皮下植入芯片正在全球范圍內變得日漸普及?!昂闷嫘氖侨藗冎踩肫は滦酒闹饕?,這是個偉大的社交和溝通工具。”他說道。
作為首批“電子人”之一,莫斯科系統管理員謝爾蓋·索羅金于2012年在自己體內植入芯片。他說:“使用芯片就像變魔術一樣,莫斯科99%的人都會對此感到很驚訝?!惫こ處煾ダ隆ぴ敛煞?015年在體內植入NFC(近場通信,即設備之間在10厘米內近距離進行非接觸式通信)芯片,用于支付交通費以及作為進入辦公室的通行證。殺毒軟件卡巴斯基實驗室工作人員葉甫根尼·切列什涅夫攜帶在手中植入的芯片兩年時間,調研其對互聯網用戶的新威脅。
操作簡單無安全隱患
大部分俄羅斯人在體內植入的是美國或中國制造的芯片。米粒大小的皮下芯片以及植入所需的無菌套裝共售價約100美元(約合666元人民幣),可網上訂購。穿孔技師僅需幾秒就可將其植入人體內。之后,佩戴者就可進行手觸式開門、解鎖智能手機、進入網站并交換數據等操作。制造商和用戶均認為這種芯片不存在安全隱患,且由于是采用生物相容性玻璃制造,不會被人體排斥。佩戴者通常將芯片植入手掌大拇指與食指間的位置,因為這一位置很少會被碰傷,也不影響骨頭和關節(jié)。
現實應用仍有困難
用戶可將生物磁植入指尖、天線植入頭部以及將地震傳感器植入胸部。這些設備可通過NFC技術與安卓系統進行數據傳輸,但蘋果公司的iOS系統則暫時無法與芯片進行NFC連接。
皮下植入芯片的體積非常小,內存也小,平均只有512Kb。要成為支付工具,芯片需內置經維薩或萬事達等支付系統認證的特殊天線,而這會導致芯片的尺寸大幅增加,無法植入到皮下。
此外,俄羅斯目前接受刷芯片通行的機構非常少。俄羅斯人想要成為首批“芯片化電子人”的愿望可能會受到現實的打擊。“電子人”斯坦尼斯拉夫·庫普里亞諾夫說:“要求寫字樓安全部門提供這樣的通行證不可能。我在酒店說手里有芯片,想把房間鑰匙植入芯片時,工作人員都把我當成精神病病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