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真正的自由,更本質地來說,是來自于資源的積累+不可替代的才華+抓機遇并實現(xiàn)它的能力。有了這些,談“財務自由”四個字才有點底氣。
正文
」
前段時間跟銀行客戶經理聊天兒,他很認真地告訴我,他已經算過了:一線、二線、三線城市的財務自由的標準分別是1.3億、8000萬和6000萬。
真不知道他怎么算的。
瞠目結舌的數(shù)字,只會販賣焦慮感。
往細里說吧,我認為,自由只是一種純粹的感覺。
很可能并不是把比亞迪的車標換成寶馬,或者買LV的時候可以不咬牙。更直接的感受是:有興趣的時候,埋頭苦干到三點也在所不惜,沒興趣的事情,一小時給三萬也不接。
最根本的,是不受錢束縛的感覺。
然而,錢是總會花盡的。何況你到了高鐵自由,還想過上飛機自由的生活;到了經濟艙自由,就開始想著頭等艙自由的人生。
如果非要用錢來計算,人的欲望并沒有一個真正自由的頂點。
一個人真正的自由,更本質地來說,是來自于資源的積累+不可替代的才華+抓機遇并實現(xiàn)它的能力。
有了這些,談“財務自由”四個字才有點底氣。
那到底怎樣做,才能積累這些重要的東西呢?
01
借力起點
別信“有能力的人到哪兒都一樣”
很多人都會相信雞湯里面常說的,只要你努力,在哪都能走到人生巔峰。
通常,后面還要附上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從司機做到老總的故事,或者俞敏洪現(xiàn)在成教育產業(yè)教父了,當初還試過高考落榜。
本質上,這事兒有一定的“幸存者偏差”。
普通出身的人萬萬千,多少人從20歲搬磚到30歲咋就不提呢。
馬明哲也好,俞敏洪也好,他們都身處過平安、北大這樣人才匯集的地方。
除了自身能力超群,他們還遇上了好的平臺。
我以前做投資時,接觸的基金負責人很多。小基金的投資經理,就一定比大的要差嗎?
不一定。
他們的起點都是一樣的——985的碩博,能說會道,精通金融。甚至小基金的投資經理有業(yè)務壓力,要更加勤奮一些。
然而,過多幾年再接觸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大基金的投資經理已經了更高屋建瓴的格局,而小基金的投資經理,因為項目少、風控弱、人脈窄,最終只能在一個比較窄小的項目圈子里面兜兜轉轉。
我目之所及大部分的結果是:大基金的人,哪怕再普通,也可以在簡歷上金光燦燦地寫上十來個赫赫有名的投資項目。
大家一看,哇塞!嚇到了!原來你是xxx上市公司的投資人,還占了那么多!
而小基金公司的投資經理,只能為了一些大基金不太屑于做的項目從年頭奔忙到年末。
這就是平臺的力量。
一個優(yōu)質的起步平臺,在職業(yè)發(fā)展道路上,可以加一個火箭送你上天。
有能力的人也許真的到哪兒都一樣,不過成才還是有快有慢。
最核心的區(qū)別就是資源的沉淀。
大平臺人事臃腫、流程復雜,但不可替代的好處就是給你豐富的資源。
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叫做《工作三年后,我選擇離開騰訊》,作者反復詬病大平臺的螺絲釘化、流程化、官僚化,他沒看多少從騰訊出來的人,還沒離職就被投資人追著屁股跑呢。
這里所謂“資源”,除了人脈、技術、見識,更重要的是大平臺給你的背書。
所以,如果你有30歲前抓住一個進入大平臺的機會,不要放過。財務自由與否,也許就在這個決策里面。
02
敢于負債
找到價值洼地就一往無前
關于負債,吳曉波老師解析過:
“債”就是人+責,代表一個人敢于為自己的未來負責。
他曾經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女主編,英國留學回來的畢業(yè)生,所有存款加起來不夠3萬塊錢,但卻買了一套價值100萬的公寓!而且,幾年翻了一倍!
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來主編小姐姐每天的工作就是審稿,她發(fā)現(xiàn)二線城市房價上漲的新聞簡直是此起彼伏,而且深夜下班回到小區(qū),還到處看到騎著電動車穿著西裝的人——房產中介,她就感覺,嗯,杭州的房價春天應該要來了。
但是她還是沒錢啊。
于是她厚著臉皮做了一件事:借,向朋友借。
她篤信,只要遵循“給利息,按時還”這個原則,是不會損傷友誼的。
好了,錢借到了,拿什么還?她問了自己三個問題:
我所處的行業(yè),是漲幅最牛的行業(yè)之一嗎?
我的公司,是這個行業(yè)里最牛的之一嗎?
我,是這個公司里面最牛的之一嗎?
好巧,這三個答案她都能回答:是。
于是,這個房子就這樣被自信地買了下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所有早早“財務自由”無非都有幾種特質:
不怕負債,把它看成一種撬動財富的杠桿;
觀察細膩,價值洼地隨時從身邊發(fā)現(xiàn);
有能力,有自信,對自己的賺錢能力敢于拍胸脯。
說白了,做有難度的事情,你才能進步更快。
敢于倒逼自己一把的人,才有資格拿到命運贈予的溢價。
03
比有錢更重要的,是有選擇權
記得不久之前參加一個活動,聽了全通教育前副總裁汪凌的一段分享,真的感觸良多。
她在剛剛畢業(yè)的時候,就對找工作這件事定了兩個標準:
第一,不做自己不喜歡的方向;
第二,一定要靠近權力中心。
只有在權力中心,才有機會直接跟最top的老板對話,才有機會跟對最牛逼的人。
財務是絕對不干的,因為學了四年,自己很清楚到底有多不喜歡;
大公司是絕對不會去的,因為螺絲釘身份絕對不能靠近權力中心。
在大部分人迷茫著自己未來該干啥的時候,她已經對未來做出了決斷的選擇。
正因為這個選擇,她從一個小小的總裁助理開始做起,后來和全通教育一起成長,成了公司的二把手。
一個人有錢的潛質,首先是敢于選擇。
因為選擇意味著你親自研究過事情的本質。
很多人在剛畢業(yè)的時候,甚至愿意花幾千塊錢去請教“職業(yè)咨詢師”,解決迷霧不清的選擇困難。也有不少學理財?shù)娜?,學了半天還是不停在問:老師,你給我推薦個基金吧。你說這個理財產品行不行。
本質上,這都是把選擇權交在了別人的手上。
如果關乎自己“前途”、“錢途”的選擇都不能做,那憑什么伸手黨能快速成為財務自由的人?
我說一句掏心掏肺的話,能在30歲之前實現(xiàn)財務自由的人,除了投胎和運氣,更多的是依賴于“敏感”——對機會的靈敏嗅覺,然后快速做出選擇。
他們隨時都像老鷹盯著獵物一樣,尋找著各種關于“增值”的消息。因為,只有信息足夠多,才可能隨時做出正確的財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