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微世推網

掃一掃關注

當前位置: 首頁 » 快聞頭條 » 本地資訊 » 正文

為什么經歷過貧困的老人,會更熱衷追著孫子喂飯?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7-10-21 03:42:48    瀏覽次數:224
導讀

【幼兒說】原創(chuàng),轉載請標出處如果你家老人有這些習慣,你真該知道背后原因。最近收到一些媽媽們對奶奶或姥姥們吐槽的留言,今天幼兒說給大家說說老人們如此“執(zhí)著”的背后心理。幼兒說選了兩位媽媽的故事,說說日常

【幼兒說】原創(chuàng),轉載請標出處


如果你家老人有這些習慣,你真該知道背后原因。


最近收到一些媽媽們對奶奶或姥姥們吐槽的留言,今天幼兒說給大家說說老人們如此“執(zhí)著”的背后心理。


幼兒說選了兩位媽媽的故事,說說日常生活中的兩種“哄飯老人”。


故事1:


旦旦小朋友5歲了,旦旦媽媽因為一次晚飯氣炸了。為了讓旦旦吃完一碗飯,奶奶騙了旦旦4次!


奶奶:“乖,快吃,吃完讓你看十部動畫片……”(十部?想想都不可能?。?/p>


奶奶:“快吃,你不吃我就全吃光了!”(從沒實現過。)


奶奶:“你到底吃不吃?再不吃我以后再也不做飯給你吃了!”(這句話重復了不下100遍,每天熱衷做各種吃的給孩子,還是奶奶的最愛。)


奶奶:“你還不吃的話,晚上我讓怪物把你抬走!”(怪物?只出現在童話故事和奶奶的恐嚇里。)


旦旦媽媽說,跟奶奶溝通了無數次,奶奶總說:“我受不得讓娃兒餓著……”


為了讓孫子孫女吃飽,各種手段和哄騙都來了,這是第一種“哄飯老人”。



故事2:


丸丸小朋友1歲8個月,吃飯時除了看電視,還會玩玩具,往衣柜里、桌底下鉆,有時還跑到了街上,姥姥在后面氣急敗壞地一邊追,一邊呼喚丸丸停下來吃一口再玩。丸丸媽媽抱怨,說孩子的這些吃飯壞毛病都是姥姥慣出來的。


丸丸媽媽嘗試跟姥姥溝通,讓孩子自己吃。姥姥一會說丸丸媽媽也是被自己這樣“追”大的,一會說孩子會把飯撒地上,一會說孩子會弄臟衣服,一會又說讓孩子自己吃永遠吃不飽……


為了讓孫子孫女吃飽,自己多苦多累是小事,孩子吃飽才是大事,慣出了孩子各種壞毛病。這是第二種“哄飯老人”。



為什么會這樣?


有人發(fā)現,并不是所有老人都那樣!那些年輕時經歷過貧困的老人,更是如此??v觀我們身邊的一些家庭,大家常常能發(fā)現,那些幼年時期或年輕時家境較好的老人,他們面對孫兒的吃飯更容易放得開,相比之下,那些經歷過貧困的老人,他們似乎著了魔一樣,無論如何都要把飯食塞到孫兒嘴里才心安,否則有些老人會沮喪,甚至會生氣或發(fā)怒。


這些老人如此“執(zhí)著”的背后,是哪種心理在作祟?


?一個來自我奶奶的故事


奶奶6歲那年有一天,她母親從外面做工(當短工)回來,一言不發(fā)地從懷里掏出一個面餅給她吃,然后轉身幫她倒水。眼看母親慢慢地在前面走,沒走幾步就軟綿綿地倒在了地上。她嚇壞了,親戚們趕過來一摸,沒氣了。后來有經驗的老人一看,估摸是3,4天沒吃了,餓死的。奶奶的父親懺悔, 好幾天喃喃自語,說“這婆娘早上才給了我一塊饃饃……”


奶奶后來當了媽媽,有吃的總是第一時間給孩子們吃;后來有了孫子孫女,有吃的也總是第一時間給孫子孫女吃,生怕他們餓。



?一個來自我舅媽的故事


舅媽小時候有位大哥,10歲就死了。


她記得自己5歲那年,她大哥大病了一場,她親眼目睹自己的母親跪在別人家門口,乞求給一碗粥。那戶人家心地好,聽到孩子病了,便從鍋里勺出了一碗稀粥。母親得到稀粥后欣喜若狂,給自己兒子喂了大半碗,剩下的全部給了女兒吃。舅媽說,直到現在,她還常常記得當時母親一邊喂著自己,一邊舔著干枯的嘴唇的情形。后來,大哥還是由于餓得過多營養(yǎng)不良,10歲就死了。


再后來,舅媽自己有了孫兒,因為追著孫子喂飯而被兒子指責。


她說忍不住啊,看著孫子不吃飯,常常會想到自己去世的哥哥……


有時聽到老一代的故事,作為年輕的一代人,雖然感傷,但始終難以理解。后來有人對那些經歷饑荒和貧窮的那代人有過研究。


?荷蘭的研究


最著名的當屬科學家們對荷蘭近代史上的一次嚴重的饑荒的研究,荷蘭人稱之為“饑餓的冬天”。饑荒期間,不僅嬰兒死亡率上升,嬰兒發(fā)育遲緩也是非常普遍??茖W家們發(fā)現,經歷了那次饑荒的人,普遍存在心理高壓,內心有著強烈的不安全感。



他們不安全感的表達形式,常常表現在對食物的存儲和對物質的擁有方面。


比如喜歡把吃的東西一大袋一大袋地放冰箱里,常常發(fā)霉過期了也不知道;


又比如強烈地把東西占為己有、熱衷儲蓄、不愛花錢……


這是他們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同時科學家們也發(fā)現,尤其是那些母親們,常常會有讓孩子吃飽穿暖的強烈焦慮。


多少爸媽看到了自己家里老人的影子?


那么表現在中國色彩的帶孫上,便有了各種手段哄騙、為了讓孩子吃飽而追著喂食的老人。因為經歷過缺乏和貧窮,老人們有強烈的不安全感,所以帶孫的老人要把食物塞進孫子孫女的嘴里才踏實。


這是他們把自己的不安全感,毫無意識地強加到了孫子孫女身上。他們在各種耍手段哄騙孩子吃飯,其實滿足的是自己的心理需求(雖然他們不知道,他們也不愿承認)。這便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的典型。這些老人們的做法,根本原因也是出自于真愛啊。


?除此之外,這些經歷過貧窮的老人,可能會常常這樣給孩子傳達心理壓力


比如無休止地跟孩子說賺錢多辛苦、生活多艱難;


比如常以口頭禪“沒錢,別碰”等粗魯對待孩子;


比如愛指責孩子:“你怎么這么不懂事,你知道這個花了多少錢嗎”……


老人強烈地給孩子施加對金錢或生活的心理壓力,結果會給孩子帶來精神上的不安全感。


?這些“追飯”、“騙飯”老人,為啥常常聽不進解釋?


美國普林斯頓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說,物質貧乏對人的心理壓力,會讓人從此陷入一個思維陷阱,不能自拔,這便是心理上的“貧困病”。



難怪,老人們常常固執(zhí)地聽不進年輕父母給他們傳達的各種想法,尤其是養(yǎng)育孩子的看法。對于那些經歷過貧窮的老一代人來說,過去的生活壓力和不確定性會讓他們認為“給孩子吃飽”是第一原則,而對年輕父母來說,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性格和行為習慣更重要。


?那么,年輕的一代父母要如何跟老人溝通呢?


第三方的權威或知識有時能幫到忙。比如家里剛好有醫(yī)生或老師等權威聲音、科學的電視節(jié)目或知識的傳授。年輕的父母鼓勵老人以開放的心態(tài)學習新知識。除此之外,年輕的父母要重視“尊重”——有研究發(fā)現,那些喜歡跟年輕人對著干的老人,他們常常有種強烈的心理需求,就是尋求他人的認同感,有些老人便表現在帶孫兒上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如果年輕人不理解老人的這種心理需求,便會導致矛盾激化。


所以,沒事兒時多給予理解和適當認可吧!


本文關鍵字:婆媳關系、隔代養(yǎng)育、家庭養(yǎng)育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咨詢師,最喜歡“掏”國外心理學家們的育兒知識。

 
(文/小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發(fā)布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fā)現,立即刪除,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處理郵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0869號

粵ICP備16078936號

微信

關注
微信

微信二維碼

WAP二維碼

客服

聯系
客服

聯系客服:

24在線QQ: 770665880

客服電話: 020-82301567

E_mail郵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眾號: weishitui

韓瑞 小英 張澤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饋

用戶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