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Mary是個投行項目主管,最近招了個頂級名校畢業(yè)的學生,本來Mary對他寄予很高的期望,但這些日子發(fā)現(xiàn)其他伙伴對他頗有微詞。
原來,去項目上盡職調查的時候,那位高材生總是抱怨項目問題太多,居高臨下地評判這個不行,那個不好,卻從來不提對于問題怎么解決。
不僅給團隊輸出了負能量,還耽誤了項目進度,得罪了客戶。
馬云曾經(jīng)對員工說過:“你們可以抱怨公司,但是請抱怨之后告訴我們該怎么辦?!?公司請你是來解決問題的,而不是來制造問題的。不帶解決方案的意見越來越不受歡迎。
因此在工作當中要時常問自己:“ 你有問題的解決方案嗎?”
沒有?沒有那先搞起來再說。
急著Judge別人的觀光團
一文不值
單純地評判,無益于事情的解決。
但不得不說,一知半解卻喜歡評頭論足的人還挺多。
一位朋友幾個月前在微博上搞了一次啟動PR,在評論里被各路網(wǎng)友花式狂噴,他笑笑,不予回應。最近聽說,他的業(yè)務數(shù)據(jù)極好,幾家VC搶項目熱火朝天,那些曾經(jīng)說過風涼話的人被啪啪打臉。
這說明什么?急著Judge的觀光團一文不值。
很多時候,我們的確需要傾聽不同的聲音,來豐富自己的思考維度,但單純的評判沒有任何價值。創(chuàng)業(yè)的人可能都遭遇過反對和質疑的聲音,如果他們因此被打偏到別的道路上,恐怕堅持正確路上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只會評判的人在團隊中會被孤立。
馬云曾經(jīng)對員工說過,“你們可以抱怨公司,但是請抱怨之后告訴我們該怎么辦”。
提有建設性意見、并執(zhí)行力強的人,人人都會喜歡。而那些整天喜歡評頭論足卻沒有實際行動的人,往往會被邊緣化。
文章開頭故事中那個頂級名校的畢業(yè)生,最終沒能在Mary的團隊里呆下去。因為他被公認缺乏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干過投行的人都知道,問題無處不在,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他們存在的價值。投行項目的人員通常是自由組合,由項目經(jīng)理來選擇成員,那些只會評判的人嚴重影響士氣,當然很少有人愿意跟他合作。
要牢記一點,請你來是解決問題,而不是制造問題。
每一個想法即使不是最終方案,也可以啟發(fā)其他的想法。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和完美無缺,都需要經(jīng)歷一個不斷交付-迭代的過程。把他人的意見看作一個起點,把解決問題看作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終極結果。尊重他人的思想,也坦誠地分享自己的思考,互相啟發(fā),在實踐中不斷打磨、提高。
我的兩個師兄合作創(chuàng)業(yè),A說想做3D激光技術的研發(fā),B覺得應該更重視商業(yè)領域的應用。
兩個人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討論,不斷碰撞、激發(fā),想法不斷迭代,最終確定了成為3D動態(tài)聚焦系統(tǒng)解決方案提供商的創(chuàng)業(yè)方向,經(jīng)過幾年的發(fā)展,他們成功進入了歐洲市場,解決方案已經(jīng)成功應用到多個行業(yè)。
那些不尊重他人想法的人得不到隊友,那些只會抱怨的人永遠不會成功。
提出解決方案
是建立自我品牌的機會
同事或者朋友需要你傾力相助,而不是評頭論足
在現(xiàn)代社會,人面對的基本是“怎么辦”而不是“對不對”的問題,我們缺的不是評價者,而是能力上和自己互補的合作者。
從溝通和情感層面來講,同事或朋友思考了很久,即使有不同意見,也不應該以否定的方式傳遞,這會破壞自己的人緣,應該把它當作一個機會,表達建設性想法。
大家只有團結一致才能度過難關,而不是碰上災難麻煩的時候,大家互相說“都是你的錯”。
機會就在有人抱怨的地方
很多人每天都在表達不滿,而如果你跟其他人一樣抱怨,也就沒什么希望了。當每個人都在抱怨的時候,恰恰就是你的機會。如果你能成為一個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就在團隊中凸顯了自己的價值。
解決問題
從完善自身開始
誰都能說出意見,但不是人人都有解決辦法,是什么阻礙了你?
對自己認識不清,認為自己什么都懂,對自我的能力缺少準確的認知;
執(zhí)行能力弱,擅長做不具有可行性的規(guī)劃,遇到問題又開始盲目調整;
自省能力差,習慣把問題丟給別人,而不是向內在尋求答案,反思自身的問題。
解決社會問題的公司才會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思考你能為未來、為社會解決什么問題,這樣的人才會成功。而成為一個解決方案提供者,是基于自我認知、實際能力和工作經(jīng)驗的提升。
1、保持包容開放的心態(tài)
以包容的心態(tài)對待他人。特別是對于那些超前的想法,需要留給它們充足的時間來醞釀,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播下種子,讓其生長。所以當你有不同意見的時候,盡量修改創(chuàng)意,而不要否決創(chuàng)意。
很多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你不確定某種行為是否準確,那么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嘗試,中止沒有意義的討論和分析,行動起來然后加以改進。在迭代的過程中建立檢驗標準,看看每次迭代有沒有把你一步步推向成功。
谷歌在2009年推出的Wave號稱科技奇跡,最后卻一敗涂地,但項目流產后,沒有人被炒魷魚,多數(shù)人還得到了重用,原因在于他們敢于挑戰(zhàn)極限。
并且,這次失敗創(chuàng)造了許多寶貴的科技成果,后來Goolge+和谷歌郵箱的一些技術都是從Wave平臺上移植過來的。
谷歌的創(chuàng)始人拉里說過,如果你的眼光足夠遠大,那就很難全盤皆輸。
2、提升綜合運用能力
讓所學的知識體系化和系統(tǒng)化,真正在實踐中為己所用。比如,在工作中,很多事情可以用數(shù)據(jù)來解決。
在某一次谷歌與合作公司會談中,高管們?yōu)榱艘恍┘夹g問題進行了激烈爭論,卻遲遲得不到結果。
這時,一位待在角落里的年輕女員工站出來,用幾項數(shù)據(jù)明確了谷歌的立場,提供了有力的洞見。憑借對數(shù)據(jù)的準確把握,她主導了這個大人物云集的討論。
3、格局來源于經(jīng)驗的積累
我的師姐Jane供職于一家知名公關公司,她對于自己的直屬上司贊不絕口,對他來說,什么問題都可以解決。
有一回籌備某大客戶的公關活動,一切都安排就緒,突然接到通知,受邀出席活動的外國嘉賓在級別上有變化。
所有人都在焦慮抓狂,因為這意味著,所有流程都得變,還得協(xié)調各個部門,時間很可能來不及。
可是,當Jane向上司匯報情況后,他特別淡定地說,這個級別不一定比原來的更高。
結果確實是這樣,所有可能產生的問題都煙消云散了。
很多時候,換一個角度,就能四兩撥千斤,而這種思路的轉換,多來自于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
而要做到這些,其實并不難,最關鍵的問題是,先搞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