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3周,看完了這部劇。之所以會知道這部劇,是因為在抖音里看到了延年和喬年英勇赴死的片段,眼里帶著光,臉上帶著笑。仿佛他們不是要去赴死,而是要走向光明。
他說你們也許不知道我是誰,但你們一定知道我的父親。陳獨秀。因為這么一個小片段,入坑這部劇。
全部看完,受到了深深的觸動,好幾次都淚流滿面。
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幕,一個是郭心剛因巴黎外交和會失敗,收不回青島,而在湖邊坐了一夜,一夜白了頭,后面拖著病體參加五四游行,留下血書,還我青島,最終在醫(yī)院去世。他對家鄉(xiāng)滿懷熱愛之情。臨死發(fā)出了,這個還有救嗎?這個到底要往哪里走? 帶著遺憾離開了這個人世。
還有一幕是陳獨秀外逃去廣州的路上,和李大釗一起遇到了一大批的難民,從各個地方來的,沒吃的,沒穿的,凍死的,餓死的。一年四季,河上飄的都是尸體。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怎一個慘死了得。陳獨秀掩面大哭,李大釗也眼里含淚。由此,陳獨秀和李大釗在此相約立黨。立誓用共產(chǎn)主義徹底的來拯救這個。他們這一次堅定地舉起了拳頭,莊嚴立誓。為了這個,為了人民。真的突然就淚流滿面。
這部劇讓你能感受到每一個人物鮮活生動地站在你面前,你能和他深深的共情,每一個長鏡頭,每一個人物,動物,景物的特寫,都能讓你感到為之一震。
魯迅,以筆為劍,直指人們內(nèi)心最深處的根源,以求喚起民眾的民智,以此來拯救這個民族。他在書房里文思泉涌,日夜不輟,讓你能感受到狂人日記,是如何在癲狂,黑暗中,像一道光一樣產(chǎn)生的。書里那些麻木不仁的看客,爭相搶奪人血的愚民,殘酷至極的儈子手,突然就躍然紙上。
劇中還能讓你感受到文化人的修養(yǎng),全劇的鞠躬,不論你是什么派系,擁護什么黨派。文化人的禮貌貫穿全劇。還有文化人的坦蕩,有所為,有所不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辜鴻銘,黃侃,林紓等人雖然是?;逝?,在學術上有分歧,有爭論。但是都在愛國上是一致的,不屑做私底下見不得人的事,也不屑與小人一伙。
蔡元培,北大校長,我只能用大智慧來形容他。在北大他是所有人的中心。倡導兼容并包,兼收并蓄。開放,開明,創(chuàng)新。對人才求賢若渴,大事上,冷靜,機智,果敢。對學生是小愛,對是大愛。
胡適,奉行只談學術,不談。不能否認其在學術中做出的貢獻,但其沒有大格局,說到底,是精致的利己主義。才會導致與其他人分道揚鑣。
還有鄧中夏,趙世炎,陳延年,陳喬年,,等等一代年輕人為探索中國道路,做出的一系列努力,有的甚至付出自己寶貴的生命,值得我們永遠銘記。